点燃乡村经营火炬
2025-09-03 16:30:47
夏末的风掠过皖南丘陵,带着最后一缕暑气拂过长寺村的青石板路。几处粉墙黛瓦的老宅前,脚手架撑起了新的轮廓,工匠们手持瓦刀修缮着斑驳的屋顶,砂浆与青砖碰撞的声响,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这场始于农房的蜕变,正悄然改写着孙村镇的乡村图景——曾经闲置的老屋,即将成为兼具乡土肌理与现代审美的精品民宿,而散落山间的民宿集群,正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最近,笔者在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采访发现,该镇通过发展民宿产业,点燃了乡村经营的火炬,照亮了沉寂已久的乡村。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业文创、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遍地开花,乡村发展使人感到前途无量。
孙村的底气,藏在山水与人文交织的脉络里。这座地处皖南腹地的小镇,左手挽着马仁奇峰的苍翠,右手托着人字洞古人类遗址的厚重,红色中分村的故事在炊烟中流转,梅冲千亩白茶园的清香漫过田埂。近百万游客的年接待量,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吸引力。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孙村人敏锐地抓住农文旅融合的契机,将民宿产业视作破题的关键,让沉睡的山水人文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孙村民宿,院落一般不一定很大,但装修必定风格满满:一截残存的泥墙,一缕袅袅的檀香,总是勾起人莫名的感动。“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缄默之时,只有建筑还在述说”,从钢筋水泥中逃离出来的都市人,一旦与民宿目光相对,那乡愁便如江南春雨般绵延不息。
心安之处,便是梦中故乡。如今走进孙村,民宿的星火已渐成燎原之势。数据为证:25家正常运营的民宿、20余家农家乐,在中分、八分、长寺三个村落形成集聚效应。“原居·春谷”保留着皖南民居的天井格局,木质窗棂映着庭院里的芭蕉,清晨的露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诗意的涟漪;“见月”民宿将现代设计嵌入古宅肌理,落地窗外是连绵的竹海,夜晚躺在床上,能看见月光透过竹影洒在床沿;“途居·陌上雅舍”依着马仁山而建,推开门便是登山步道,游客晨起可攀山望日,傍晚能伴着虫鸣品茶。这些带着温度的民宿品牌,正成为芜湖周边游客逃离城市喧嚣的“诗和远方”。
2024年的孙村,注定是民宿产业的“提速年”。在建、拟建、在谈的5个民宿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如同五颗蓄势待发的种子,要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新的生机。长寺村的工地上,“长寺未来社区”项目正拔地而起,6000万元的投资不仅要建起民宿与乡村会客厅,还要配套健康理疗室、山间泳池与登山步道。项目负责人指着设计图介绍:“我们要打造的不只是住宿空间,更是能让人慢下来的康养胜地。”按照计划,春节前后这里就能迎来第一批客人,届时游客可在山林间疗愈身心,在农家菜里品味乡愁。
不远处的“乡望长寺”民宿工地,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江苏乡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施工队正忙着改造农房,60栋老屋将迎来新生,15座太空舱还将为乡村注入科技感。“我们引入了德国被动房技术,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靠建筑本身就能实现恒温。”项目负责人张照民的话语里满是期待,“一期20栋农房改造已经开工,今年国庆就能让游客住进‘会呼吸的房子’。”而“一片金叶子”民宿已抢先一步,今年初就建成试运营,人字洞、楠山竹苑等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孙村的民宿版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民宿产业的发展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曾让不少村集体望而却步。长寺村党总支书记算过一笔账:“单是‘长寺未来社区’的前期准备,土地征收、新村部建设、土地流转就需要近300万元,这对村集体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难题面前,孙村没有退缩,而是探索出“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市场运营”的新路径。长寺村与露云繁锦、江苏乡望等企业牵手,将闲置农房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折股入股,企业负责建设运营,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合股联营”的模式,既让沉睡的资产活了起来,也为村集体卸下了资金包袱。
政府的“有形之手”,同样为民宿发展保驾护航。镇里统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EOD等项目资金,优先投向民宿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仅长寺村,去年以来就整合近3000万元资金,修好了通往民宿的柏油路,铺好了污水处理管网,架起了稳定的供电线路。曾经泥泞的乡间小路,如今能让旅游大巴顺畅通行;曾经分散的农户污水,如今有了统一的处理系统。这些看不见的“硬支撑”,让孙村的民宿不仅“建得好”,更能“留得住客”。
乡村拥有一幢民宿,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自己享受,会八方宾朋,赏四时风月。在孙村人看来,民宿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落在“服务”二字上。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镇里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为民宿业主提供培训,从客房整理到餐饮搭配,从接待礼仪到应急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标准化。更重要的是,孙村没有把民宿局限在“住宿”的单一功能里,而是延伸出“民宿+”的多元业态——中分红色学堂每年接待5000余人次研学团队,游客在民宿住下,能跟着讲解员重温红色历史;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举办时,周边民宿一房难求,游客白天看赛事、晚上品农家菜;民歌节、黄桃采摘节等活动更是让乡村热闹起来,游客在民宿里住上三五天,既能体验农事乐趣,又能感受民俗文化。
民宿是什么?对具有小资情调的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个表达自身存在的载体;对城市居民而言,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把一切放下。有民宿业主说,民宿就是喧嚣世界中温暖的家。但民宿的意蕴绝不止于此。通过实践,民宿为孙村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找到了新抓手,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为“两山”转化找到了产业的新支撑。站在新的起点上,孙村的民宿蓝图愈发清晰。镇里正围绕“马梅长红”旅游动线,推动民宿从“零散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从“单一品牌”向“品牌矩阵”升级。全域旅游智慧系统即将上线,游客扫码就能预订民宿、规划行程、购买文创产品;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合作正在深化,更多远方的游客将循着民宿的招牌来到孙村。未来的孙村,民宿不再只是“住一晚”的选择,而是能让人沉浸式感受乡村之美的目的地——游客可以在马仁山的晨雾里登山,在人字洞的遗址前溯源,在白茶园的清香中品茶,在民宿的庭院里听老村长讲过去的故事。
乡村,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夕阳西下,长寺村的老宅工地渐渐安静下来。工匠们收拾好工具,望着初具雏形的民宿,脸上满是期待。这座曾经寂静的村庄,正因为民宿产业而焕发新生;这片钟灵毓秀的皖南山水,正因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而书写新的篇章。孙村的民宿故事,不仅是一座小镇的转型探索,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山水人文与现代运营相遇,当政府、村集体与市场形成合力,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出无限可能。(俞乃思)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