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阳镇缸窑村:土地流转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2015-12-21 08:39:03
“如今,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村,绝大多数农民告别了传统的田耕作业方式,将土地承包出去,既不至于让土地抛荒减产,又能毫无后顾之忧地选择其他方式致富,还能让那些承包大户发挥聪明才智,放手经营特色农业,实现了多赢局面。”谈及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繁阳镇缸窑村党支部书记胡三明由衷地说道。
该村是由过去的缸窑、艺农和燕山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是繁阳镇的农业大村,有人口5100人,农田6000余亩。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民渐渐发现一亩地辛苦打拼一年的收成,除去农药化肥、播种收割的花费,还抵不上在外务工一个月的工资。于是,青壮年便纷纷告别土地,有的外出做生意,有的结伴去打工,也有的在县城灵活就业,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仍坚守着土地,挣点微薄的辛苦钱。土地的收益与农民的期望值越来越远,致使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该村两委及时发现了这一苗头,为遏制土地抛荒现象,想方设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入驻,鼓励种植、养殖能手将农民的土地承包下来,发展特色农业。村干部为群众算了一笔帐:一亩田1年的租金是620元,一家5亩田,一年的收益就是3000多元,土地还是自己的,不用付出成本和劳力,就实现了保值增效,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仅仅几年,除一些大型机械不易操作的小块田地没有被承包外,该村土地承包率就达到了80%。土地被承包后的剩余劳动力,有的安心外出务工经商赚“外快”,有的到附近企业上班。在村里的老年人,有的被承包大户返聘回去搞田间管理,到葡萄园、提子园帮助施肥、剪枝,到蔬菜大棚中进行锄草、采摘,到莲藕基地帮助挖藕、搬运.......凡是愿意干活的,都能找到挣钱的路子。村中没有闲着的人,就连老年人足不出村也能挣到一份不菲的工资。青壮年在外挣钱,老年人也实现了自食其力,每家的“钱袋子”都渐渐地鼓了起来! 杨才星 汤咸东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