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乡镇风采 >正文

立足镇域特色 尊重群众意愿

2013-12-30 08:51:11

  2013年,孙村镇立足镇域特色,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突出省级中分村“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镇、村合力,着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抢抓美好乡村建设新机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都想守住青山绿水,期待着村庄的环境面貌改善一下,由于缺乏经费,村‘两委’班子抓村庄整治时显得力不从心,党的美好乡村建设好政策让村民们圆了幸福家园的梦想”。村民理事会会长、原老支书、现年73岁的夏友福说。

  中分村地处丘陵地带,紧邻国家4A级景区——马仁奇峰,淮九路省道穿境而过,自县城朝西南驱车9公里便到了中分村,青龙山、西湖山把村子搂在怀里,倍加呵护。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既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繁昌县中分村徐村祭祖,又有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及谭震林将军旧居,是芜湖市为数不多的江南古村落之一。

  “2013年初,看着别的村美好乡村建设得真漂亮,而咱们村几个月不见动静,听村干部说是要建美好乡村,可咋迟迟不动手呢,2013年5月政府派来了驻村工作队,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了”。在施工现场,几个村民风趣地说。

  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启动时,孙村镇高度重视,成立美好乡村建设驻村工作队,由3名镇党政班子成员带队,抽调孙村规划分局、城建、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近20名骨干驻点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分村“两委”按照职责分工,抓好现场工作落实,由村民推选产生“五老理事会”,负责群众协调和施工环境维护等工作。

  勾勒美好乡村建设新蓝图。美好乡村啥模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不是美好乡村,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体现不了乡村的美丽,如果村民一年到头只能填饱肚子,也难以称其为美好乡村。”中分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退休教师徐孝旺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美丽乡村模样。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孙村镇邀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方案,该村“五老理事会”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将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交给村民讨论,村民们反馈的意见、建议经过“五老理事会”汇总、梳理后再传递给专家们……规划方案反复修改多次,数易其稿,最终才形成了一套“一次规划到位、彰显中分村特色、分步实施建设”的方案,让村民们十分满意。

  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用“空间布局形态美”、“功能完善村容美”、“旅游兴村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来勾勒。新规划方案立足自然山水、红色遗迹、民俗文化等特色,重点建设一个中心村,中心村区域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并修复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部分当年新四军干部旧居和20多处古民居;除破旧房进行拆除外,其他房屋一律进行简约徽派和现代简约风格的改造。

  凝聚美好乡村建设正能量。美好乡村建设项目落户中分村后,该村“五老理事会”认真组织学习省、市、县有关美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做到相关法规政策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在村党总支的大力支持下,“五老理事会”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包干到人、入户宣传等方式,深入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目的、要求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宣传,提升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努力形成广大村民关心、支持和监督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施工启动阶段,有些村民对拆旧拆破、立面出新、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为了凝聚村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正能量,该村“五老理事会”成员身体力行,带头扒草堆、砍杂树、掏粪坑、清垃圾,积极开展房前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活动。“五老理事会”成员的无声行动,带动村民纷纷加入到投工投劳的行列,自己动手拆除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自觉地让出空地修路建广场。“五老理事会”成员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有效解决了昔日柴草乱放、畜禽乱跑、脏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老大难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推动美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实现美好乡村建设新成效。中分村美好乡村项目投资1400多万元,项目区涉及农户307户、930人。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农户主房及附属房确需新建或改建的,以农户按照规划自建为主,经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特困户、低保户、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的房屋改造实行分类补助;农户自筹的少量资金用于自家房屋和庭院改造。目前,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已拆除破旧房屋90户,改水改厕50户,村庄道路硬化460多米,村庄中心地带拓宽铺石板路1416米,新建连理树广场、健身广场、文化广场3个,计2977 m2,铺设下水管道2155米,整治污水沟1500米,水塘护砌229 m3,绿化面积1079m2,危房改造46户,立面装潢改造正在进行中。短短半年多时间,破败不堪、参差不齐、垃圾遍地的旧村庄不见了;一幢幢规划有序的楼房正在新建;村民们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露天厕所完成改造;村民休息有草坪、座椅,户外活动有健身器材,读书看报有农家书屋,出门就能坐上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汪开武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