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仕清
在美丽的繁昌,有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山冲,静静地躺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每当晨曦初露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水墨画,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片土地,有一个朴素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古竹岭。那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承载着我太多的眷恋与美好回忆。
古竹岭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竹林和树木所包围,常年溪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片土地编织的一袭翠绿的衣裳。
据当地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和尚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修行,决定将施主布施的一百枚铜钱撒在岭上。这些铜钱被埋入土中,次年春笋出土时,笋尖恰好穿过铜钱眼,形成了独特的“方竹竿”。村民们觉得这种竹子很奇特,称之为“古怪竹子”,而这个岭也因此得名“古竹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竹岭这个古老的名字远近流传。
古竹岭的春天,如诗如画,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竹笋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希望。夏日,蝉鸣声似一块磁铁,粘着夏天的脊背,把热气腾腾的山林衬托得宁静而悠远。远处峰峦叠嶂,连绵不断,竹林间清风徐来,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秋天,竹林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洒在地上,斑驳陆离,别有一番风味。冬日,则是一幅静谧的画卷,白雪覆盖下的竹林,更显得宁静而祥和。
古竹岭的山,不像名山大川那样巍峨挺拔,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它们连绵起伏,宛如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清澈的泉水从山间石缝中流淌而出,汇聚成一条条小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记得小时候放牛、干农活渴了,就直接饮用山间流淌的泉水。天然泉水甜甜的,冬暖夏凉,也是生命之水。
对于每一个古竹岭人来说,家乡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就会相约到沟里、河边嬉戏玩耍,捉鱼摸虾。夜晚全村人都搬来竹床在一起乘凉聊天,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收割稻谷,挖红薯。看着这金黄的田野,闻着空气中弥漫的稻谷香气,仿佛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那是丰收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每当夜幕降临,村子里就会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乡亲们聚在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谈论着家长里短,那份淳朴与和谐,让人心生温暖。
冬天,则是我们最期待的季节。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准备年货,腌制腊肉,制作特色团子,还有我小时候的最爱——炒米糖。用红薯熬糖时,我和兄弟姐妹们时不时地向锅边刮着糖稀吃。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最让我们兴奋的,莫过于春节的到来。那时,我们会穿上新衣服,拿着压岁钱,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放鞭炮,打画片,看舞龙舞狮,那份热闹与喜庆,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古老的村庄,它保持着一种原始而淳朴的面貌,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
那时的家乡古竹岭,道路多为泥泞的土路,每逢雨季,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村里的房屋大多是用石头、土坯和茅草搭建的,简陋却温暖。村民们世代以耕作为生,种植着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对外界的了解相对很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主要靠砍柴伐木到荻港和横山获取微薄的生活费,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匮乏,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
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家乡的人们却拥有着淳朴而坚韧的品质。他们勤劳善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节日里,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佳节,那份纯朴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古竹岭的人,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无论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归乡游子,都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古竹岭有着丰富多彩的竹编艺术。每到农闲时节,村子里都会热闹非凡,乡亲们会聚在一起,展示着各种与竹子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竹篮、竹筐、竹床等,让人大开眼界。而最精彩的,莫过于竹舞表演。只见乡亲们身着盛装,手持竹扇、竹棍,在欢快的音乐中翩翩起舞,那份优雅与灵动,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竹文化外,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做月饼,冬天还会做团子、米糖,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那份热闹与温馨,让人心生感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古竹岭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曾经的土坯房,已逐渐被砖瓦房和楼房所取代;曾经陡峭弯曲的古竹岭路,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交通十分便捷。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淳朴与善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未改变。
资源丰富的古竹岭有铁矿、煤矿、石灰石等资源。20世纪80年代,古竹岭的上施柳冲煤矿属于马坝公社乡办煤矿,规模虽小,却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当时采用人工开采的方式,使用板车、人背箩筐等工具进行煤炭的采挖工作。同时,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相对简陋,需要矿工们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而今的古竹岭变成了南方水泥石灰石原料基地,采用机械化作业,年产200多万吨石灰石。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在古竹岭脚下吹起,许多村庄已经发展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村子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室等设施,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依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古竹岭周边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
而最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这片土地。他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种植青梅,有的创办了手工艺品作坊,有的则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家乡的振兴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归来,为古竹岭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对于每一个古竹岭人来说,家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与坎坷,只要想起家乡,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的思念与眷恋,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的脑海中缓缓展开。那时的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间奔跑嬉戏,与乡亲们一起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家乡古竹岭,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与艰辛,我都会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勇敢地前行。因为我知道,在那个遥远而宁静的地方,有一片土地永远在等待着我们,那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古竹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