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床共乐》到“马梅长红”
2025-07-07 11:39:23
俞乃思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个名叫《同床共乐》的短篇小说(原载1983年第一期《繁昌文艺》,1985年1、2月号芜湖市文联《大江》文艺双月刊转发),一个关于几个中考落榜生回乡务农,农闲时无聊打闹的故事,“五个活宝”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都有生活原型,是我在孙村镇九连村卧龙墩自然村的发小。
《同床共乐》,它不仅记录了我们青年时代萌生的文化饥饿感,也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乡村文化生活的单调贫乏,更记录了新的时代大潮即将来临时的中国农村状态。尚处于温饱不足的乡村生活场景中,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仍处在毫无着落的状态,文化的匮乏正深深制约着乡村社会的变革前景。
《同床共乐》用一幅生动的青少年生活场景画,把当时乡村生活世界的各种精神元素呈现了出来,也预示着他们日后精神动力的组成结构,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反映的乡村生活的现状,农民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祖祖辈辈的农耕方式还是原始的自然力驱动,新的社会制度正在酝酿现代化的变革,新的技术、新的文化、新的管理正被不断地从外部导入乡村生活中,乡村也正在回应着这种外部条件的变迁,当有一天外部的力量彻底颠覆乡村生活千百年固有轨迹的时候,中国的乡村大变革的时代就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同床共乐》作为我的处女作,是来自那个时代乡村青少年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我们渴望新世界、渴望新生活、渴望新文化、渴望新变革的呐喊。
40年过去了,我也算靠写作改变命运的人。如今,当我在一些文学交流的场合同读者、同事见面时,还常常听他们讲起当年读《同床共乐》的感受。一位在孙村中学担任过校长的作家告诉我,大概是1982年底的一天,他突然接到《繁昌文艺》主编郭珍仁老师的来信,说他发现孙村出了一位新人,写了一篇叫《同床共乐》的处女作,立意新颖、构思奇巧,不得不忍痛将他的一篇小说临时撤下,并再三表示他的歉意。待这期刊物出来后,他立马找到那篇《同床共乐》,一口气读完,不仅为郭老的慧眼识珠感到钦佩,更是为繁昌文艺圈出了一位极有文创潜质的新人感到惊讶和惊喜。
几年前的一次文学讲座中,一位金融业的职员告诉我,他也是繁昌人,当年因为读了《繁昌文艺》上的《同床共乐》,就写了《给他们送来精神食粮吧!》的评论,发表在1983年第二期《繁昌文艺》上。同时发在本期《繁昌文艺》上的,还有读者朱少虎的《同床共乐》的读后感——《农村青年对文化生活的期望》。在这些同道人身上,我看到一个时代那求变的、期盼新生活的势不可挡的行动力。而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农村小青年,因为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当时乡里一纸调令,将我从大队立窑厂安排进乡广播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成为一名专职“耍笔杆”的“文化人”。
40年过去了,1983年第一期的《繁昌文艺》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文中描写的“五个活宝”的下一代也已成年。他们再也不像他们父辈一样“与村里几个伙伴整天挤在一张不到五尺宽的木床上,吐烟圈、打老K……”,而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去家乡著名旅游风景区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民宿的主人。他们的目光从容自信,他们的衣着干净时新,他们懂得价值。从前在一起玩耍的发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的办起了服装厂,有的组建了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富裕了,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忘回报桑梓,经常赞助邀请艺术家来镇演出,“面对面”进行艺术交流。
我们登高望远的红花山、享受天然氧吧的长寺村、休闲品茗的梅冲茶园、撩开神奇面纱的马仁奇峰,都成为“马梅长红”精品旅游线路。如今,精品旅游线路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春日组织非遗手作体验,让游客与乡亲们一同制作传统剪纸、陶艺、明前茶;夏夜举办民俗文艺晚会,山歌对唱、舞龙舞狮表演精彩纷呈;秋收时节开展农事文化节,体验稻谷收割、古法酿油。多样活动既传承乡土文化,又为人们带来沉浸式文旅体验,极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孙村人不满足于过去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他们开始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迈进。
2025年6月20日晚,繁昌区人民体育场华灯璀璨、氛围热烈,第二届乡村振兴运动会在此盛大开幕。孙村镇组队参加开幕式,他们身着统一服装,精神抖擞,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昂首挺胸通过主席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向全场观众展现出孙村镇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风采。此刻,我就在现场。用摄像机定格了这一难忘的瞬间。同时也录下了女播音员那清脆激昂的声音——下面,迎面走来的是孙村镇代表队。在孙村镇这片15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全国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等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服装、铸造产业智造升级,“马梅长红”精品旅游线路品质持续提升,马仁奇峰4A级景区风景迷人、“人字洞”史前文明承载着远古的记忆、5C级自驾营地与红色康养基地交相辉映。孙村镇正以高铁般的速度,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奋力奔跑,以山水为卷、产业为笔,书写一幅“三产融合”共同发展的振兴答卷。
我想,这散文诗般的语言是对家乡孙村镇最好的赞美。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