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透过千年看万牛

2025-07-07 11:39:23

  朱 海 兵

  “万牛”不是牛,是我家门前的一个地名。这里叫做“万牛墩”,是一座座的土墩组成的丘陵。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上学我都会从这里经过。2001年,这里有了一个新标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距离我家房子150米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上书“万牛墩土墩墓遗址”,文物专家说这里的地下藏着2800多年前的“宝藏”。从此,我也改变了对这里的认识,家门口的这片再普通不过的黄土地,也有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

  进我们村子的大路口有一座桥,桥头有一棵大树,夏天的傍晚,经过“双抢”劳累一天的人们,会从各自的家中陆续来到这里。大家有倚着树干的,有席地而坐的,更有自带着小板凳专门坐下来的,从古至今地聊着这个村庄,以及大家站在这个村庄看到的世界。我特别喜爱搬着小板凳听老人讲故事,村子里的老人口口相传的“万牛墩”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我只记得两种了。一是当地很多土墩子,远处看上去特别像一头头耕牛,农耕时代,人们对耕牛的需求量大,而且以牛多为富,故而取名“万牛墩”;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的荒山荒坡地多,青草丰富,是放牛的绝佳之地,而且山坡上有很多土墩,故得名“万牛墩”。在那里,几乎每户家里都养了一头耕牛,孩子当然是放牛的主力军。“万牛墩”成了放牛娃们的“主战场”。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放牛,把牛散放在万牛墩的空地上吃草,这时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玩过家家,扮演过桃园三结义,也扮演过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就这样惯看了“万牛墩”的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从家里去镇子里上学,路过万牛墩,总能见到有人用肩驮着毛竹经过,他们将毛竹从五华山搬运到街上卖。如今,乡村“四好”公路已经通到了山里,毛竹都是通过机械加工后由车辆运输到大山外面,在万牛墩再也见不到扛毛竹的工人。

  这个周末回到老家,看到门口的道路已经修整了,是宽阔的车道,并在路边单独划出了步道,为文化旅游健康徒步专用。路边有休憩的小亭子和绿化小品以及旅游导示牌。这里是我儿时经常走的路,不变的是太阳照射的方向,还是从路的另一头透过树丛迎面而来;变化的是满眼的色彩,儿时眼里只能看到树的绿、土的黄,可能是因为自己是美术专业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增长的原因,总之,现在经过这里,映入眼帘的满满的都是色彩。树不仅仅有绿色,还有黄的、橙的、红的、紫的,连路边低矮的牛尾巴草也是透出紫薯的颜色,像古代身穿盔甲的小小哨兵。

  根据旅游导示牌,我了解到在前方有新建的“皖南土墩墓群文化展示馆”。从我家老房子到展示馆步行15分钟路,道路的两旁全是树木,一棵棵树木展开枝叶,好像伸开的巨大手臂,庇佑着人们。透过这个树木形成的天然“绿色隧道”,隐约可以看到林子另一头的千年遗存“万牛墩”。小时候我们小孩子在这里放牛,老人总是叮嘱我们,不要攀爬那些土墩子,因为那些土墩子里面有神灵,小孩子一旦触犯了神灵,神灵怪罪下来就不好了,可能整个村庄都会遭殃。我们从心底里记住了老人的叮嘱,对这些不会说话的土墩有了敬畏。后来,我们一发现有人爬上土墩或者破坏土墩,立即向村子里的长者报告。儿时的玩伴小健是大户人家的孩子,他家是当年最早的万元户。他特别喜欢种树,春天他带着我在万牛墩漫山遍野地找杉木苗回家栽在院子里。因为他是从小被惯养的孩子,比较叛逆,有一天,他爬上土墩挖了一棵小树苗,打破了老人说的不要上万牛墩土墩的规定。长大后的小健依然留守在这片土地,承租了山地,绿化了大片荒山。后来,等到我渐渐长大后,才知道了老人美丽的“谎言”用意,目的是让我们共同保护好祖上传承下来的遗存,以庇佑村庄。

  在一处草坪中,横卧着一方石块,上面书写着“皖南土墩墓群文化展示馆”。在这里,透过展示的已经发掘的古文物,能穿越到几千年前的西周至春秋时代。这里是吴越风物——皖南土墩墓遗存。原始瓷瓿、瓷钵、瓷盅等,一件件静静的文物好像会说话一样。我仿佛可以听到几千年前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声音。我为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一件件陶制器物是那么的精致。我不是考古爱好者,但是我是专业美术生。单从美学的角度,我就已经膜拜了。这些器具,无论从制作工艺的美观程度,还是实用性,都能称得上极品。

  看着这些文物,我想起了村里老人经常讲的一个故事,说万牛墩的长山头上有一头金马,偶尔在夜里会出来奔跑。有缘人会遇见这头金马,他就会鸿运当头、事事顺心。偶尔有村子里老人说,他在夜晚听到过金马“哒哒哒”的马蹄声。虽然可能是老人的幻觉,也或者是梦境,但是总之村民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我没有相信过这一个传说,也没有听到过金马的马蹄声。当我看到了这些出土文物时,仿佛听到了它的主人在这里生活的欢声笑语。他们穿越了千年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是当年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是告诉我们将这片土地的繁荣一直传承下去。我们做到了吗?

  在一方白墙上,赫然印着醒目的红色大字:“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这时来了一队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欢跃地在现场指指点点,这里忽然增添了很多生机。我爱和小孩子逗着玩,和一位小孩聊起来问:“小朋友,你为什么来这里参观?能看懂吗?”这位小朋友很自豪地说:“谁说我看不懂呀,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几千年前的文物,我参观后会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将来还要讲给我的孩子听。”“呀!呀!耶!”小朋友最后还调皮地用两只手在自己小脑袋两侧向我比划着胜利。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