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马 家 冲 的 祠 堂

2024-03-11 09:15:45

鲁俊霞


从前,马家冲有两座祠堂,一座是“马家祠堂”,另一座是“李家祠堂”。相传明朝时期一马氏家族来到峒山脚下建房而居,遂取名“马家冲”。随后也有一些小姓人家搬来居住,但马氏人口占绝对优势,地位显赫。马氏族人中有位青年叫马武,他特别喜爱习武,舞枪弄棒、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武艺高强,算是十里八乡的杰出青年。后来他去京城比武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乡亲们都传马家出了“武状元”,马家冲从此名声大噪,威震四方。于是马姓人家便在村中修建了一座碧墙黛瓦、门楼高耸、气势磅礴的徽派建筑,取名“马家祠堂”,位置就在峒山脚下东侧的山边,面积占有500多平方米,非常气派。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繁昌成为太平军对抗清廷的战场。不知为何,太平军来到这深山老林的马家冲,将马氏族人几乎斩尽杀绝,幸存者也远遁他乡,马家自此败落。只有那雄伟壮观的徽派建筑“马家祠堂”存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在马氏家族败落多年后,李姓家族崛起,人丁逐渐兴旺、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大户,马家冲几乎都是李姓人家,地位堪比当年的马氏宗族,也便在村中仿“马家祠堂”的样式另建了一座“李家祠堂”。它坐落在峒山脚下的西侧村子里,但面积规模比“马家祠堂”略小一点,只有400多平方米。两个祠堂相距不远,隔了两个水塘远近,它们遥相呼应,相对而立,两座兄弟建筑是村里的别样景致。

抗日战争打响后的1938年,繁昌城里有钱的富商大贾约200人纷纷涌入位于深山老林之中的马家冲落户避难。1939年新四军皖南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率军驻扎马家冲开展抗击日寇、保卫繁昌的作战,就把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备物资存放在“马家祠堂”里,因此“马家祠堂”也成为新四军的战备物资库;“李家祠堂”成为新四军部队的营房,住满了新四军指战员。当时,谭震林就住在“李家祠堂”对门东侧的一棵桐麻树旁边的三间草房里。只要谭司令在马家冲村边峒山大栗树林里开会,我太公就让我外公弟兄俩在村口放哨,以防日伪军偷袭。谭司令率三支队主力与日寇在峨山头和塘口坝两次血战,就是从马家冲的“李家祠堂”集中出发奔赴前线战场英勇杀敌的。那一箱箱杀敌的炮弹、子弹也是从“马家祠堂”搬出,送往战场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马家冲的 “马家祠堂”和“李家祠堂”这两座老建筑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马家祠堂”于1952年被上马大队改为学校,周边生产队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初小,为村里孩子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挥着作用。“马家祠堂”于1954年被大队拆除,好几根大红木柱子远卖到安庆做了“龙齿”。“马家祠堂”里的学校就被搬到“李家祠堂”里,而我就是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学校在祠堂的右边,左边是生产队做编织簸箕、稻箩和板凉床、竹椅等副业的用地。祠堂的后面是一个戏台,每年的正月闲暇时候,生产队一些爱好文艺的村民都要在戏台上排练文艺节目并演出,每次演出我都会参加。要是公社来村里放电影也都在这里进行。记得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公社放映队到马家冲“李家祠堂”的戏台放电影,我早早吃过晚饭,把火桶搬到祠堂里,让外公外婆能好好看一场电影。

“李家祠堂”一直保存到上世纪60年代,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记忆!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