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冬日,吃火锅去……

2024-01-11 08:33:24

孟祥海

冬日,又到了吃火锅的最佳时节。火锅,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火锅,古称“骨董羹”(也叫“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其实,“骨董”指的是杂物器,古代卖杂货古货的,谓之骨董行。“骨董”之于饮食,则指杂煮菜羹汤。最早使用“骨董”一词是苏轼,他的《仇池笔记》载:“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颖老,是宋代一位叫昙颖的道士。宋代诗人范成大《素羹》有:“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可以看出,“骨董羹”即用芋艿、山药、胭脂菜等原料,和碎米同煮而成。可知,古代“骨董羹”,就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载有“拨霞供”一则。一次,林洪游武夷山六曲,拜访止止师,遇上大雪天,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兔肉肉片色泽红润鲜亮,遇沸水颜色即变,若云间朝霞变化,故美其名曰“拨霞供”。有人从吃法上推知,即今之“涮兔肉火锅”。五六年之后,林洪在京城的友人杨泳斋家中,再次见到了这种吃法。他很激动特作诗纪念,其中有“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佳句,他还特别强调猪肉和羊肉也可以这样吃。试想,用筷子夹着薄得透明的肉片,在热气沸腾的汤水中来回摆几下,再蘸上可口的酱汁,入口一咬,整个人瞬间都精神了许多。纵观整个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使人们将目光投向更精致的生活方式,比如以兔肉涮锅的“拨霞供”就慢慢流行开来……

传统的“骨董羹”,到清代还在扬州、广州一带流行。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列出“风味皆臻绝胜”的十三种美味中,就有市肆上售卖的“管大骨董汤”。其实,真正把“骨董羹”推广到“火锅”的是清朝皇室。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其中有一道“野味火锅”;清朝皇宫中还有一种高档的“菊花锅”,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有人推测,“火锅”一词应该就是出自清朝皇宫。

不过,也有人对火锅颇不以为然。比如袁枚,他在《随园食单》中撰有《戒火锅》一则:“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这种批评,从反面例证了当时火锅的普及之广。

火锅,烹调万物为一羹,容纳百家于一锅;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情,尽在围炉而坐的那锅滚烫的“咕咚”声中。古往今来,火锅,吃的就是那份喧腾,那份热闹,那份红红火火。一锅“骨董羹”,千载“拨霞供”。火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就这样传承了千年而不断……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