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自采新茶味更香

2023-05-17 08:50:59

喝了几十年的茶,从未喝过自己亲手采摘的新茶,今年是第一次……

之前,虽然没有亲手采摘过茶叶,但在影视、照片上见过不少。展示开园采茶,那是美的享受。一群姑娘,穿着打扮清一色。头扎丝巾,上身穿素花小袄,再系上小围裙。纤纤细指,掐捻枚枚嫩芽,收进特制的小茶篓,尤如天上仙女下凡。老茶客看到这番操作,那喝茶的精神又提了三分。更有造作者,身穿汉服,拖天扫地,还不忘手持一把精制小圆扇,另一只手在采摘嫩芽……那不叫采茶,那叫艺术。那沾着脂粉的纤指去掐摘鲜茶,手指上的脂粉异香是否会被鲜茶吸收,那茶叶的味道是否会变成“花茶”的香味?就不得而知了。

本地第一茬新茶的开采,大多是在清明节之前,还要看那年的气候。开春回暖的早,茶叶开摘时间相对早些,否则,到了清明也难看到茶叶嫩芽冒出。

老人家采茶,绝不与姑娘们抢镜头,过了清明、过了谷雨,姑娘们怕太阳晒黑了皮肤,老人上场!

周一,晴天。五点多钟起床,六点刚过,老朋友朱先生就开车来到家门口了,和老伴带着必备工具和饮水,向茶场进发。来到山上,虽然还未到七点钟,修剪茶树、培土除草的老农们,早已上山干活了。清一色花甲古稀大爷,一天挣80块工钱,总认为太少太少。

灿烂的阳光已经洒满了山冈,照到茶园半人高的茶树上。挨过冬天的叶子,深绿而厚实,阳光全收,没有一点反射。而刚刚透出的新茶嫩叶,略带微黄,页面上好像涂过一层油雾,油光发亮。我赶紧摘下一枚“一刀一枪”,用手指捏着,对着阳光仔细端详。多么鲜嫩的茶尖呀,虽然是“一刀一枪”即一枚嫩芽衬一片叶子。那芽已经是“大芽”,那叶子也有两厘米的长度,一枝相当于早春的芽尖好几枚的分量。所以采摘起来,数同量多,满足感就远远超过了小嫩芽。

谷雨过后,个头大一点的茶叶,本地人俗称为“老家[gā]婆”,“老家婆”怎么啦?个头虽然大,嫩是一样的嫩。采摘时,无论是“掐”“折”还是轻轻一“拽”,都能听到轻轻“叭”的一声,然后放进兜兜或茶篓里,成了劳动成果。经过一上午指尖上的劳作,和老伴采了6斤多鲜叶,满满的成就感。

茶叶加工不仅是技术活,还要有加工设备,只能请人代劳了。拿回成品茶叶,就是40年前我在太平买的“太平尖茶”那个样子,那时每斤价格4.8元,而我手中的“尖茶”,感觉至少要值500元一斤,不仅仅是质量,关键是自己辛苦亲手一枚一枚采摘,感觉更加珍贵。

清明前的细茶鲜嫩,开始喝口感不错,喝完第一开,后面的味道就淡了。而“老家婆”却不一样,不仅产量高,价格便宜,关键是耐泡。喝完第一开,再续几次开水照样茶香味浓,老茶客喝起来更过瘾,只是不中看罢了。

小时候记忆中,没有喝茶的印象。对茶的最初“品尝”是在高小快毕业的那年夏天,我们高年级学生到学校小农场收割早稻。年少气盛,劳动热情特别高,两个小时下来就是满脸汗水,衣服湿透,这时才感到口渴难忍。在田头的稻场边放着一口大水缸,里面早已泡好了满满一缸茶水,旁边放着水瓢和茶碗。我急不可耐地咕了两碗,这才品出这茶的“怪”味来,这水里不仅有茶叶,还有干荷叶等配伍,说是解暑有特效。

后来我下放到农村插队劳动时,喝茶即是另一种方式。初春, 队里的老农到山上找一小捆带叶的野山楂树枝,用柴刀剁碎晒干,待到农忙时抓一把放入大陶茶壶,倒进一大锅开水拎到田头,可供十几人享用半天。

初到机关工作,自己一天只需半杯白开水却可满足体内水分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锻炼”,杯内由开水变茶水,茶叶用量逐渐增加,加开水的次数逐渐增多,渐渐地我已变成了“老茶客”。一天可以轻松享用一瓶开水。每天清晨,烧好开水泡上一杯清茶呷上两口,从嗓子到胃处处是舒畅的感觉;来到办公室,照样又是一杯,到下班,剩下的只是“白水煮叶渣”。晚上如想在书中淘金,次日早晨就要多清理两杯厚厚的叶渣。

茶,可以清心明目,活血提神。多年来,医院去得少,眼睛视力好,总认为是喝茶的缘故,而拿起笔想写上几行,那思路非一杯浓茶是找不到文辞的。然而不抽香烟很少饮酒的我,喝茶成了自己的第一嗜好,没有嗜好就像不是男子汉似的。

爱喝茶也让人烦恼。由于长期饮茶成了习惯,早晨要喝、上班要喝、 和朋友谈心要喝、看书写字要喝、外出走路也要喝,真是累赘。每次出差总是“精心准备”不怕负重带足茶水。老茶客出门麻烦多。

早年刚工作的那些年,每年都要带上介绍信,出差到泾县或太平的产茶地为大家采购新茶,用铁皮饼干筒存放,里面还要放生石灰吸潮,避免霉变,那时没有冰箱,更不知道冷藏。

如今,大小城市都有茶庄,什么品种和档次的茶叶随时都能买到,而且网上购买也很方便,不出家门便可买到全国各种茗茶。品味着“兰贵人”“普洱茶”和花茶的芳香,感受各种“保健茶”的功效,还有那“红茶”“白茶”“绿茶”不同的味道。

但是,能喝上自己亲手采摘的新茶,感觉味道更加清香……

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