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追 忆 母 亲

2023-05-08 15:34:06

清明节,家乡盛开的映山红,漫山遍野,一片生机盎然。母亲坟头上那丛映山红,格外鲜艳灿烂。扫墓结束后,我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是1995年农历5月份去世的,享年78岁,今年正好去世28年。

母亲姓张,娘家就住在临近的东山村。家庭贫苦,兄弟姐妹七个,五男二女。母亲排行老三,7岁时来父亲家做“童养媳”。

父亲家同样贫穷,同病相怜。祖母很善良,对新来的“童养媳”,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那年代作兴裹小脚,祖母一番好意,自作主张,把母亲一双小脚裹了起来,折腾得痛苦不堪。刚能下地,就硬撑着一跛一瘸地去池塘洗衣服,不慎一跤跌倒在池塘里,差点淹死。幸好及时救起,父亲一气之下,把母亲的裹脚布全部解放了,母亲打心里感激。有幸留下一双伤残的小脚,为日后挑起家庭重担,留下一条活路来。

母亲17岁那年和父亲成亲了。那就是祖母一句话的事,说是拍拍灰,好成对。没有新衣服,没有新床被,没有办酒席,没有任何形式。两个一起长大的苦孩子,从此相亲相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随后祖父母生养死葬,全由他俩共同承担。

父亲能吃苦受累,是农活一把好手。解放前就是地下党员,经常参加革命活动。母亲默默地大力支持,里里外外一手操劳着。因家庭困难,我大姐9岁就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了。

我是1947年出生的。上面有三个姐姐,所以我出生后父母十分疼爱。母亲因生活苦,常年劳累,身体差,经常生病。我出生时,瘦小体弱,又无奶水,全靠粥糊喂养,几个月后,睡在摇篮里却望不到人。邻居一位姓谢的湖南籍老太太,特意来看这个宝贝小男孩。凭她的经验说,伢子,倒是个好伢子,就是要好生地带啊。言下之意,孩子要想养大,可不容易。母亲日夜呵护,精心喂养终于闯过三岁难关。母亲创造了生命奇迹。随后我下面又带来一个弟弟,父母对我更是关爱有加。

1949年解放,家里分到田地和房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天有不测风云,1953年父亲不幸病逝,年仅39岁,说是伤寒。天塌了,母亲只有35岁,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家五口,这日子怎么过啊!母亲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我小姐因脑膜炎也夭折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沉浸在极度悲痛中。每逢过年过节,母亲总要到父亲的坟上烧纸悼念,时常哭得天昏地暗,眼睛哭肿了,两只手把坟头上刨了个大坑,鲜血直流。

三年后,好心人都劝母亲,招个男人把门框子顶起来。凭母亲为人品德,愿上门的大有人在。可母亲考虑再三,若招人,对孩子不好,走错这一步,那就后悔莫及。为了儿女,为了对死去的丈夫负责,决定再苦再累都认了。好在离娘家近,有个靠山。农忙时,五个娘舅一起来,一切搞定。

母亲勤劳俭朴,很会知家过日子。她说,富人不离书,穷人不离猪。母亲是养猪能手,每年总要养一两头猪,一瓢菜一瓢糠,辛辛苦苦把猪养大,卖钱为了全家的口粮生计。有时钱不够还要求人家代垫,来年再想办法归还。平时鸡蛋舍不得吃,油盐用费就指望着它。

母亲一生爱清洁讲卫生。她说人穷水不穷,家里衣被都洗得干干净净,几件破旧家具都抹得净光彻亮。我家是村子里最干净的一户,凡有上面派下的工作组,都安排在我家吃住。母亲厨艺精湛,虽然家里无鱼无肉,但经她的手做出的家常菜,色香味俱全。

母亲善良,通情达理,乐于助人,人缘很好。虽然家庭困难,但从不叫苦叫穷。来客人总是留茶留饭,有时无米下锅,立刻系上围腰悄悄地去人家借米,把借来的的米藏在围腰里,回家照常烧锅做饭,从不亏待客人。我家虽穷,但母亲上人家借东西从不挡手。母亲常给人家帮忙,做鞋子,裹粽子,给妇女绞脸,有求必应。邻里有什么争吵不和,都愿意找母亲评理。经母亲调解,结果都是息事宁人,皆大欢喜。

我6岁时因营养不良,得了疳积病。有个老叫花子路过我家,母亲热情地给他盛碗饭夹上菜。他感动地说,你家孩子有病,如果信我,保证治好。据说从前老叫花子都有本事。他用刀子把我两只手心各割一刀,挤出像鱼子一样的东西来,然后敷上药包扎好。后来病果真好了。母亲说,黄篾筷子能撑住门,而石头磙子却不行,好心有好报。

母亲最喜欢映山红。她说,映山红像我们穷人一样,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来。春天上山砍柴,总要采上一束回家,插在瓶里用水养起来。映山红,吉祥喜庆,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彰显着顽强的生命,从容淡定,贫寒不惊,笑傲人生。

我童年最喜欢夏夜乘凉。我和弟弟依偎在母亲身旁,特别开心。在明媚的月光下数着天上的星星。母亲告诉我们,那是北斗星,那是天河,天河两岸一颗是牛郎星,一颗是织女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喜鹊搭桥,他们才能相会一次。那月亮上住着美丽的姑娘叫嫦娥,会唱歌会跳舞。弟弟听说唱歌,吵着闹着要母亲唱首歌。母亲记性好,会唱很多歌,如《十月怀胎》《孟姜女送寒衣》,大都是悲情歌曲。母亲轻轻地唱道“月亮渐渐高,照见柳树梢,受苦人在房中越想越苦恼……”这首歌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歌声的凄苦。

母亲深知不识字的苦处。每逢过年,总要写几副对联,起码要准备几个鸡蛋请有文化的先生帮忙。介时还要讲好话,赔笑脸,侍候着,等人家有空才行。母亲说,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我和弟弟先后都上了小学。母亲说,惯子不惯学。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早上必须早起读书,晚上写完作业才准睡觉。犯错时,打骂罚跪那是常有的事。为了两个孩子读书,她起五更睡半夜,长年操劳不息。夜里常常一觉醒来,母亲仍在油灯下缝补衣服。我们很少添置新衣,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更是这样,我们没见过她有一件像样的好衣服。家境所迫,弟弟上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做工了。

我小学毕业考取县中。母亲说,贷款也要读。初中三年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忍饥挨饿。母亲鼓励我,男孩子要有志向,要坚强。夏天无蚊帐,无垫子,就睡在光床板上。冬天只有一床很薄的旧棉被,垫半边盖半边,人只能直挺挺地躺着,一夜到天亮不能翻身,脚也不回热。母亲问我,学校生活怎样。我说,夏天蚊子不咬我,我是木性人,冬天直挺着睡,可以长个子,好得很。母亲听后心酸了,长叹一声,擦着眼泪说,要是有你父亲在,哪会这样。

初中毕业考取师范,母亲激动好一阵子。师范不用交伙食费,学校还可以提供蚊帐、棉衣被,母亲的负担大大地减轻了。老天开恩,赐给难得的喘息机会。

毕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二十九元五角,全部上交母亲掌管。虽然钱不多,但对于我家来讲,那是天大的喜事。先后还清所有的贷款和利息,家庭生活明显好转。

母亲呕心沥血,百般操劳,为我和弟弟娶亲成家了。她那饱经风霜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仿佛农民看到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心里充满幸福和喜悦。

我牢记母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母亲的期待,走出人生的精彩。随后调到乡政府从事行政工作,母亲感到无比欣慰。我想,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恩和报答。

我常回家看望母亲。买些老人家喜欢的食品,陪着老人聊天。母亲和弟弟住在一起,生活由弟弟照顾十分周到。姐姐们也经常回家,送些好吃的,帮她洗洗衣被,干些重活。空闲时母亲也常回娘家走动,都受到热情款待,并小住几日。母亲非常满足,她说,常常梦见父亲,他还像以前那样壮实精神,就是挂念着家,说着说着老人家流下伤心的眼泪。临走时都要留下零花钱,让她老人家自己买些需要的东西。母亲总是把我送到院门外,再三叮嘱,工作忙,要注意身体。当我走远,回头再望时,母亲仍然站在那里。

我也常把母亲接到身边住上一段日子。家属和孩子们都十分孝顺,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新衣。老人爱听庐剧,我特地租来好多磁带。庐剧大都是描写民间的苦难和不幸,很是煽情。每唱到悲惨处,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老人总要陪上同情的眼泪。母亲说,书文戏理,能从中学到很多道理。星期天孩子们陪着奶奶到县城里逛逛,买些老人喜欢适用的东西。我吩咐特意在县城一家最好的照相馆为奶奶照了一张老人十分满意的照片。清秀端庄,慈祥的笑脸洋溢着灿烂的阳光。

母亲在外总是不习惯。老是惦记着自己家里的那两间老屋。她闲不住,要回家种菜、养鸡、拾柴,和那些老邻居们聊天,热爱着她所熟悉的生活。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时常听到的是母亲偷哭的声音,看到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现在终于看到母亲喜悦的笑容。

母亲年轻时生病,那是常有的事。年老后身体反而硬朗起来。1995年5月,母亲先是发热几天,后来不能吃喝,村里医生看过多次,不见好转,随后病危。当时我在一线防汛,接电话急忙赶回,可母亲奇迹般地好转起来,这可能是回光返照。她说,你们不要动我,我哪里都不去。在这个家族里我寿命算大的了,我很知足。我心里清楚,一下子走不了。你防汛要紧,赶紧回去。我早就想好了,若是死了,就按照政府的号召火葬吧。我只有一个愿望,死后和你父亲合葬在一起,生不能长相守,死后一定要和他永不分离。在场的亲人全都哭了。

在我第二次赶回家时,母亲已经不行了,但她坚持着不走,当她见到我后,才闭上双眼。我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是我家乡行政村第一个响应火葬的。出殡那天,娘婆两家的亲友,一百多人为她送葬。沿途的众乡亲,不约而同地也来为她送行,无不夸赞这位贤德的好母亲。为儿女,不离不弃;坚守寡,含辛茹苦;终有日,苦尽甘来。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人们常说,不看姑娘上轿,要看老来风光。母亲如愿以偿,风光地走了。老人们都说,要是从前,可以为她竖个牌坊。

如今每当看到那些幸福的老太太,都会想起我那苦难的母亲。

母亲是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母亲是本读不完的教科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母亲是一艘超载的轮船,任凭风吹浪打,历尽千辛万苦,总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母亲是我心中的太阳,如满天的星星,闪耀着爱的光华。我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慈母遗训声犹在,深恩未报泪空垂。”

但愿母亲在天国里,和父亲相依相伴幸福安康。

汪佳木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