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繁昌山冲 精彩故事 ——新港镇马房冲探访记

2023-03-21 10:50:47

在去年深秋之际,我与胡海南先生一起前往新港镇磕山村的马房冲进行探访。胡先生曾经在这里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到这里就像到了他的家乡一样,很快就找到年逾古稀的磕山村老支书李名良先生家。

李名良先生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读过几年书,说起话来和声细语,在马房冲也算是文化人。他是位生于斯长于斯地道的马房冲人,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热情引导带路,在山冲转了一圈,既让我欣赏了山冲美景,又听到了许多传说故事,还了解了山冲变化发展的历史……

马房冲,位于繁昌第一高山——寨山主峰东侧桃花尖与放牛尖之间,属新港镇的磕山村。关于马房冲的来历,民间传说在明王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中名将凉国公蓝玉死后,其子蓝春,曾在覆釜山(寨山)聚兵扎寨对抗朝廷,号称蓝王。当时集聚兵力达万人之众,军马当然不少,这处山冲就被蓝王选定为养马、驯马之场所,冲内建有大量马房,就被人们称为“马房冲”。冲口北端一座小山凸,曾经是为马治病、配鞍钉掌之处,名“制马山”。

马房冲三面环山,西边寨山、冲北桃花尖、冲南放牛尖(亦叫放鹰尖)。山冲尤如一只大簸箕,簸箕口下的马房冲水库,是新港镇最大的人工水库,水库积蓄山上的来水,为水库以下的粮田提供旱涝保收的水源。

马房冲包括水库上方的马房、方村、小白岭和水库下的象村四个村庄。2021年底户籍人口159户474人,常住人口仅有318人。山冲周边的山峦,布满翠竹、树木和茶林,山上竹林近千亩,这些都是山冲百姓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历史上竹木柴炭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曾为山冲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山冲只有近200亩耕地,所种植粮食难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1949年前,山冲富裕人家都到冲外购置田产,以至于“土改”后马房冲的村民早上要带着干粮走六七里路到马坝的石冲、吴冲等地去耕种自己所分得的田地,早出晚归。田地归集体所有以后也是如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山冲左侧的山沿,一条大路越过山冈通向小白岭,远远望去,一株大树犹如一座绿色的宝塔,矗立在路旁的山冈上。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棵120多岁的枫香树,它高约30多米,树围近4米,就像一位哨兵守卫在村口。

从山冲右侧走到山脚,原来有座兹庵。据道光年版《繁昌县志》和文史记载,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繁昌贡生、金山卫教授王焯所撰《离垢庵记》曰:西蜀峨眉僧人方修,“初行脚至繁之广善寺,募居士方氏地,诛茆辟地,创始兹庵。山故无泉,师刺山润处,忽有泉自石罅间出,甘香清呲,承之以枧,可注釜中,此一事尤奇绝。”这里的兹庵即“离垢庵”,亦叫“小华庵”,就在马房冲深处的放鹰(牛)尖下。此处的清泉,即“离垢庵泉”,系蜀僧方修所凿,我虽然上去却没有看到。

从水库向下左侧行走,在象村的路口,还有一处山泉,俗称:“团脚井”。不仅冬暖夏凉,且水质极好,一年四季常流不竭,天然的“矿泉水”。不仅满足周围村民饮用洗涤,以前还有许多外村甚至外乡居民以车马带容器来汲水运回。

马房冲居民以李姓为多,在山冲深处的方村,方姓居民仅有二十几户,多数移居他处,住宅空闲。现已引资开发利用,成为“一尺涧方”养老服务中心。现任磕山村副书记李文同志给我们引见了方村85岁老人方前进先生,讲述他知道的故事:

马房冲的先辈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经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1938年6月11日,31岁的张孟陶来到繁昌就任县长,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曾经与马房冲李少枫是同学、好友。当时李少枫的弟弟李炳埝正在浙南师范任教,闻之急从浙江回到繁昌,参加繁昌县的抗日救亡工作。李炳埝回乡抗日,得到了张孟陶的赞同和支持。他以家乡马房冲为基地,建立了一个抗日救亡宣传队,队部设在马房冲的离垢庵庙里,李炳埝任队长。他广泛联络南陵、无为、芜湖、南京、上海等地的爱国青年同学,纷纷来到繁昌的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不久便发展到五六十人。这些男女青年赤脚穿草鞋,走遍县内集镇、乡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他们排练《送郎上前方》《父子送军粮》《智擒汉奸》等节目,经常冒险到前方部队和后方乡村进行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抗日斗志,为人民群众团结抗日注入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马房冲虽然处于深山之中,但是,离江边旧县(新港)镇并不远。1938年7月旧县沦陷,马房冲也成为沦陷区。新四军三支队来到繁昌后,马房冲也成了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场所。据繁昌文史和李氏家谱记载:1940年,马房冲的李达月参加新四军,1943年在保定焦湾被日军杀害,光荣牺牲。1941年20岁的李文英参加新四军,任七师五十七团交通员,并一直为革命工作直至离休。1941年8月,时任皖南特委委员宣传部长并兼铜繁行政办事处主任的张伟烈,曾经到繁昌敌后马房冲活动,他的秘书陈中明和部分新四军游击队员经常在马房冲森林中搭建草棚隐蔽、活动,并专门组织收藏保管文件资料。马房冲口老屋基的绅士李应文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回到繁昌热心办学。旧县沦陷后,日伪派“八抬大轿”接他到荻港伪政府任职,他巧妙脱身,偷跑到无为黑沙洲为民办学,并主动与新四军联系,积极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工作。曾经为新四军担任日语翻译,帮助审讯日军俘虏。1942年,他教导身边读书的青年学生:“青年人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并让自己独生子和两个侄子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日军投降,李应文先生又回到老家,继续开办补习学校。并与新四军铜南繁游击队保持着联系。1945年9月底,新四军的部队和地方党组织北撤以后,根据中共皖南地委指示,秘密留下了南繁芜县委委员王文石所率领的37名武装干部,坚持游击战争,以革命武装与反革命武装进行斗争。这支武装力量分为3个游击区,其中毛和贵任队长带两支驳壳枪、7支步枪创建了一支游击队。主要活动在高安、旧县等沿江一带,马房冲自然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游击队队长毛和贵经常在夜里来到李应文的补习学校,向他了解社会动态。李应文总是热情地接待,并让家人在外边站岗放哨。不仅向他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还将自己获取的新报纸给毛和贵带走,供他对时局作分析研究之用。1949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廿一日),毛和贵白天派人从里冲给李应文送来一张盖了私章的字条,通知他,晚上要带人来李家。夜幕降临后,毛队长率领数十人来到李家歇脚,并兴奋地告诉李先生说:“我们大军就要渡江了,江南很快就要解放,你老不要着急,我们盼望的一天快到了!”1949年4月18日夜里,毛和贵又来到李家,告诉李老大军即将渡江,并和李老对照地图,细细推敲、研究,如何组织、布置地方武装接应、配合大军渡江后南进事宜,并摸黑出外实地察看地形,直到深夜。解放后,李先生继续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信任,并多次当选乡、县人大代表。

我一直静心听、认真记,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