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晒 秋

2022-11-14 14:35:33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家乡教书时,有一首儿歌在我耳边时常缠绕。“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胀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这首儿歌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儿歌的内容是家乡秋天丰收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只要到了秋天,很自然地在我心里就有着丰收的喜悦与沉甸甸的感觉!

秋阳千里,万里山河。稻浪翻滚,瓜果飘香。这片香喷喷的广袤田野,养育了一代一代善良、淳朴、勤劳的人民。秋的原野,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日前,朋友相邀驱车去了一趟皖南千年古村——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八卦村,村里的永兴湖广场上,村民将收获归仓的玉米、黄豆、稻谷、荞麦、南瓜、红薯、红辣椒等果实,晾晒在村中的晒场上,或者房前屋后的晒架上。晒场边的农舍,秦砖汉瓦马头墙,相互映衬,这场景如诗如画,给人满满的快感和无限的遐想。

晒秋,是皖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现象。皖南气候潮湿,为了更好地保存农作物,每年秋季,村民都会抓住晴好天气,将刚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晒场上。村民还将五颜六色的果实,拼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字样,和护士、警察的卡通形象。以农民纯朴特有的方式,向祖国表达幸福美好的祝愿,向在抗疫、抗震、抗洪中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和警察致敬。丰收的图案,生动的晒秋场景,成为秋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呈坎晒秋的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现在,正值乡村振兴、把握良好机遇开发旅游业的最佳时机。美丽乡村规划布局的好,会吸引祖国各地的游客来打卡。人们更想来到现场感受晒秋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晒秋的习俗,我国很多地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过江西婺源篁岭的游客,更了解这里晒秋图花样繁多,色彩纷呈。房前屋后,乃至房顶上,屋檐边,都晒了黄黄的、红红的农产品,更富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的美妙境界!

小的时候,记得父母和家乡人一样,忙着秋收。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家家门前的晒场上,稻子、红薯、黄豆、红豆、芝麻、花生、柿子;竹匾里晒了棉花,墙根边放了几个大南瓜。这是他们劳作一年的收成,晒干后放在家里慢慢享用。父亲还把晒干的红薯储藏在地窖里,能吃到第二年开春。屋檐下面,吊着玉米、柿子,还有扁豆、丝瓜种子等。母亲把晒干的棉花秆、豆秆、高粱秆,用刀斩得短短的,捆起来放在厕所里。厨房里也堆得满满的,等风雨雪来了,就不愁做饭的柴火了。

晒秋,就是农民心中沉甸甸的收获。

查日云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