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我的广播情结

2022-09-26 09:24:29

李训刚

车子行程已经突破一万公里了,意味着我也与电波相伴了一万公里的路程。早上把车停在荒郊野外,独自聆听FM91.0柴桑之声。一首《想你的365天》,把思绪拉回到我的童年。

儿时家徒四壁,就像旭日阳刚所唱的那样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wifi无线网络,有的只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记得那时有人来隔壁的小姑家相亲,就是拎着一台燕舞牌双卡录音机,整天从小姑的窗户飘出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来。这款收录两用的机子就是当时的订婚三大件之一,哪有现在的三金四银之类的。

记得最早与广播结缘也是通过小姑家那台收音机,那时我还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后,都要赶时间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滴滴答,滴滴答,小朋友们,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我和小伙伴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曹灿老师主播的童话乐园,认识了《爱丽丝漫游记》《安徒生的童话》等等。后来长大了就喜欢上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燕王扫北》《太平天国》《百年风云》,那时评书都在中午十二点播,常在六号小学隔壁一家听。可惜后来时间改到11:30,等我们下课后匆匆赶到时,只听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啦。还记得为听单田芳的评书,多少次找到别人家蹭听,还有几次都是站在门外收听哪家播了,就去敲门。

那时就是希望自己有台收音机,后来这个梦想直到读初中才实现。父亲从外地带了台小小的迷你收音机回来,我顿时雀跃起来。父亲希望我能读好书,后来我确实也是拿来收听赖世雄英语。乡下没有工业的干扰,收听的电台多,也很清晰。正是收听这些英语节目,奠定了早年的英语基础尤其是纯正的口音。后来读高中了,还喜欢参加电台的一些节目,记得还收到了北京牛栏山酒厂寄来的广告衫一件。

读大学时喜欢上了校园广播,后来还成为广播站记者,长期为广播站写稿。那时播出一篇稿子,班上还有宣传奖励。每次走在午后黄昏的校园小径上,都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文字,通过电波响彻整个校园里,那种惬意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后来还通过广播为系里的某位女生点过歌Yesterday Once More。虽然写上了自己浓浓的思念,但不敢用真名,用的是笔名。也不清楚她听到没有,抑或有什么感受,反正一切都消失在空中。还记得第一篇播出的稿件是写给她的一首小诗:在雨后,寂寞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戴纱巾的女孩/我对她笑笑,她也笑了/浅浅酒窝闪现在纱巾里/有一天,我邀她出去跳舞/她却惊愕得/红了纱巾/慌了脚步……

后来这首《戴纱巾的女孩》发表在刚创刊不久的晚报副刊上,从此迈上了校园文学创作的道路。再后来发展到给市里的电台投稿,那时有个《青春驿站》节目,专门播发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文章,我从一开始聆听别人的文章,到后来独自坐在校园操场的看台之上,伴着电波中如水流淌的音乐声,主持人娓娓道来:下面播送来自九江师专95级外语系(2)班的来稿《同桌的你》。只可惜后来我参加工作后的某一个晚上,教学用的收录机里传来主持人熟悉的声音,却是节目停播最后一期告别节目,我还把那期节目完整地录了下来,满怀着对大学时代的感伤,时不时来聆听一次。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男主持人,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磁性,曾经伴着我度过在异乡工作的三年。

后来我也来到了县城教书,在播放英语听力之前都会让学生放松下心情,听听广播音乐,这也成了我的传统。再后来买了车之后,我依然习惯了听广播,不听磁带,不看光碟。伴着音乐电台,一路驰骋了一万多公里,我想我还会继续下去,这有车有电波的生活。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