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井冈纪行

2022-09-05 10:21:19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我心中的圣地,心仪已久。井冈之旅,成行八月,又正值建军95周年之际,于我而言更有纪念价值,更具象征意义。

记忆中,关于井冈山印象最深还是在初中课本里的《井冈翠竹》这篇散文。记得语文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还特意介绍课文的作者袁鹰是江苏淮安人,这也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从井冈山市区的厦坪到井冈山景区的茨坪,有近30多里的山路。

车子沿着山路盘旋前行。透过车窗,我看到绿色掩映下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记,饭庄叫“红军哥饭庄”,两旁路灯的顶端是红色的井冈山造型,过几百米就能见到像“红军是工农的军队”这样的标语。途中,还能看到井冈山的两座标志性雕塑——井冈红旗、胜利的号角。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历经百转周折后也上了井冈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井冈山“朱毛”会师。从此,“朱毛”红军闻名天下。

跟着景区的通行车,第一站我来到黄洋界。黄洋界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要,在悬崖峭壁之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打击敌人用过的檑木、滚石等。

黄洋界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这里发生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还因为毛泽东后来写的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而声名鹊起。站在哨口之巅,我仿佛听到了红军将士沉浸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喜悦之中的阵阵欢呼声。

黄洋界保卫战不是一场普通的战斗,它是人民战争显威力的一场战斗,保存的是红军力量,保卫的是革命“火种”, 更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在黄洋界哨口之上建有两座纪念碑,其中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

来到井冈山之后,我才了解到井冈山上有五个村子都是以“井”字命名的,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五井”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初期发挥了特殊作用。这里,曾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足以见得“五井”的重要地位。

小井和上井算是匆匆一瞥吧。小井,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所医院——红光医院遗址,建有红军烈士墓,垂悼在此被敌人残忍杀害的130多名红军伤病员。上井与“百竹园”相邻,这里是红军造币厂的旧址,诞生了在中国工农革命根据地发行流通的第一枚金属铸币。

大井,是“五井”中最大的村子,为红军军部所在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在大井的毛泽东旧居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苦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读书学习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让每一位游人肃然起敬。

在毛泽东旧居的屋后还有两棵常青树,一棵为柞树,一棵为红豆杉。当年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彭德怀等红军领导经常在树下研究战事、观看红军操练,也常常探寻真理、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8年后这位伟人再次回到井冈山,一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给出了答案。

井冈山,不仅是一座砥砺理想信念的红色之山,也是一座风景秀美的绿水青山。只见松竹苍翠,绿意盎然;乡野村间,山泉流水;沟壑林密,巨岩石刻,尤其是五龙潭更是井冈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绝佳处。这里,潭潭有神奇,瀑瀑似仙女,让人纵情山水,流连忘返。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总爱这么自豪地说。轻轻合上眼,似乎那郁郁苍苍的翠竹已化作了历史的留声机,向我倾诉着井冈山上曾经风云激荡的岁月,向我讲述着红军将士和井冈山人“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的坚贞不屈和执着信仰。

盛夏之旅,井冈成行。返程时,我以“魏巍井冈涌巨澜,漫卷红旗铸军魂;红军征战万千场,星火燎原遍四方”记之,并时时提醒自己汲取奋进力量,永葆旺盛斗志。

张建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