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2010-09-27 09:16:35
中秋节放假,我正在街上转悠,忽闻后面汽车喇叭鸣叫,我赶紧靠边避让。
这时,那辆鸣笛的奇瑞汽车在我身边停了下来,从车里走出一个时尚的女郎,冲我微笑。我感觉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来是谁。那女子款款走到我跟前,摘下了墨镜,我定睛一看,这不是以前农村的邻居小丽吗?惊喜之余,我问:“小丽,你现在发了,在哪里高就?”小丽说:“我老公做生意了,买了汽车,今天上街是接儿子,他在学钢琴。”“多年不见,没想到你的生活变化这么大呀!”“走吧,我妈老想你了。”小丽不由分说把我拉上了汽车。
一路上,我在寻找从前的记忆:十几年前我离开农村老家,那时候小丽的三个哥哥因为家穷都辍学了,小丽爸爸常年辛苦劳作,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小丽妈妈整天病病歪歪地,高额的医疗费使得这个家越来越穷得叮当响,眼看儿子都成年了,却娶不上媳妇。村外倒是有一条马路,但由于附近水泥厂经常过车,这条路也变得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便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其他村的姑娘嫌脏嫌穷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小伙大多打着光棍。
小丽叫我:“姐,我们上高速了,你坐稳了。我先带你兜兜风。”一句话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只见高速路旁稻谷飘香,瓜果满园,花团锦簇的风景越来越美丽。那个污染严重的水泥厂被关停了,天变蓝了,水也清了。我仔细寻找过去的土房土街,却怎么也看不到那破旧而熟悉的地方。小丽告诉我:“国家投资建设了高速公路和安置房,老邻居们大多住在那里。”顺着小丽的眼光看去,只见安东圩畔的安置小区一栋栋楼房矗立在眼前,停车场、图书馆、幼儿园、峨溪公园等生活休闲设施一应俱全。
到了安置小区小丽妈妈家,开门的正是小丽的妈妈,一个穿着时髦满面红光的老太太。老人家一边麻利地拿出水果(这些色香味俱全的洋水果,是以前过年也吃不到的水果,现在竟然成了寻常百姓家日常吃的水果),一边和我拉起了家常。
我去厨房洗手,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还安装了热水器,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用热水洗澡了。小丽妈妈告诉我:“我三个儿子都分了一套安置房。我的孙子上学也不用缴学费了。另外啊,咱这还实行医保、新农保、水改厕,看病养老也不愁了。前几天,小丽开车带着我们老两口去上海游了趟世博会,真是开了眼界。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这辈子值得了。”
说着新农村的变化,小丽妈妈拉着我的手关切地说:“你现在上班一个月工资拿多少啊?买车了没有?老家很多农民都有轿车了。孩子学特长班没有?我那外孙学钢琴呢,进步可快啦!”我一阵羞赧,没好意思说出自己一个月只挣一千多大毛,平时出行都是靠“十一号车”。我借口看看家里,掩饰着窘态。只见小丽家宽带上网、宽屏电视,以及崭新的时兴家具,屋里屋外装修一点也不亚于城里人。
归来的路上,月影朦胧,步行桥上灯火闪烁,凉亭边一群人在健身,河边石椅上坐着一位老大爷,手持胡琴拉得如痴如醉,游兴未尽的我即兴写了一首浅显的小诗:又是一年枫叶红,蟹肥棉白醉秋香。峨溪河畔数飞度,月洒碧波琴韵扬。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