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永远的评书

2010-08-30 15:11:58

  上次去芜湖新华书店购书时,淘到了一册《说岳全传》,回家后,便“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便兴趣索然,总感到这本书与我幼年时通过收音机听到的《岳飞传》相差甚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刚刚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那时我家里唯一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我和姐姐们的最爱。我们最喜欢听的是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

  每天中午11点半至12点和晚上六点半至七点,要么是《岳飞传》,要么就是《杨家将》。虽是农忙时节,但只要一接近11点半,在地里干活的人们就会赶紧往家跑,有小收音机的则干脆在路上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于是,刘兰芳那高亢激昂的声音就在田间小路和每家每户响了起来。随着刘兰芳抑扬顿挫的播讲,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小小收音机,与评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担忧。精忠报国的岳飞、福将牛皋、没鼻子的哈迷蚩、狡猾奸诈的金兀术、老贼秦桧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和岳飞枪挑小梁王、高宠力挑铁滑车、八大锤大闹牛头山、王佐断臂巧收陆文龙、岳雷云南救母、笑死老牛皋气死金兀术等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故事,经刘兰芳的演播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果在地里干活,半个小时很难过去,但如果将两只耳朵对着收音机,跟着刘兰芳的播讲节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间过得飞快。每当听到精彩处,特别是播到“节骨眼”上时,刘兰芳往往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故事便嘎然而止。故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大家都沉浸在对书中故事情节的悬想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直到第二天的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还是评书中人物的遭遇、命运。偶尔有些没赶上听书的人就会忙着打听前一天的内容,唯恐落下一星半点。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喜欢捏着鼻子学“哈迷蚩”讲笑话,常常在玩追逐游戏中笑嘻嘻地喊道“小南蛮,哪里逃”这样的评书语言。在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像岳飞一样,能遇上一位“世外高人”,学一身绝世武功,“银盔银甲素罗袍,胯下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杆沥泉神矛,左挎弯弓,右带箭”,叱咤疆场,笑傲金兵。可以说,《岳飞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后来阅读的取向和为文的风格。

  我也曾思考过,一部艺术结构看似简单的评书,何以在那个时代的普通大众中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放电影犹如过节一样,全村只有两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也收不到几个台。评书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本身就给人一种新鲜感。每天不听一段评书,就感觉空落落的,正所谓“凡有人烟处,皆听刘兰芳”,这话一点都不为过。刘兰芳的评书,老百姓爱听。过去每个电台一般都是每天播半小时,很不解瘾。况且还经常有事赶不上听。如今听评书已不再那么难了,因为网上可以随时听评书了。有时写材料太累太烦了,便打开评书网,找到自己喜欢听的评书,就一边写材料,一边听评书,“一心二用”,好不爽快!通过网上听评书,好处多多方便多多,想听什么评书就听什么,想听几回就几回,想听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而且,网上的评书种类很多,既有传统的《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又有《太平洋大海战》、《敌后武工队》、《百年小平》等等诸多现代题材。也就是说,评书这种看起来十分传统的东西,早已不知不觉“现代化”了,而且现代化得很好,很成功。

  评书,永远的评书,我生命中永远美好的回忆。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