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闲话扇子

2010-07-14 08:59:44

  常常怀念住在父亲单位大院内的日子,那时候每当夏日,夜幕降临,吃完晚饭的人们会搬起竹凉床到大院里的空地上,大人们往往都拿着扇子坐在竹床的两端,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便理所当然地躺在竹床上,悠闲自得地看着满天的星星,妈妈拿着扇子摇啊摇啊……夜更深的时候,大人们就陆续唤各家的孩子回家睡觉去,我常常会装作已经熟睡的样子,爸爸见我睡着了,便不再唤醒我,索性抱起我回家,这样的偷懒计策每每都会得逞,屡试不爽。

  “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扇子,这种人们在抵御酷暑时的最简便工具如今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商场里电扇、冷风机、空调的火爆销售。说起扇子的起源,那还要追溯到虞舜时代,据《古今注》记载,那时候的扇子叫“五明扇”,是一种仪仗扇,就和如今众多古装片中站在皇帝身后的宫女太监举着的扇子类似,主要是用来摆排场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羽扇、纨扇到折扇,再加入书法、绘画、文学的融入,扇子已单独发展成一门艺术。早在三国时期文人墨客就开始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到了魏晋更加流行起来,《太平广记》上就说过一则关于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王羲之在绍兴蕺山附近一座桥上遇到一老妇,持六角竹扇在卖,半天过去却无人问津,王羲之在一旁看了不禁心生怜悯,便为老妇书其扇,各为五字,妇人初有愠色,因谓妇人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老婆婆的扇子卖了个精光。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象中,扇子更是被演绎得生动非常,印象最深的是小的时候听外公讲三国,每每讲到诸葛亮出场,总是会重点突出那柄神奇的羽毛扇,仿佛摇一摇就有了锦囊妙计,以至于古典小说中的“军师”在我心中永远烙上了“羽扇纶巾”的形象。《红楼梦》里以扇写人自更不必说,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日后也成了贾家草菅人命的罪证。《济公》中济公和尚的破扇子摇出的是大智慧,《水浒传》里西门庆的金川扇儿摇出的是风流,《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则是拥有扇灭八百里火焰山的神奇魔力,《桃花扇》里香君姑娘的那柄桃花扇更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柄幅不盈尺的扇子,在大师们的笔下仿佛有了灵性,妙不可言。

  说到扇子,自然也要说说收藏扇子。扇子的收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收藏,一种是把玩兼实用,据说在民国的时候玩扇之风很是盛行,文人雅士们常常以扇会友,互相品评,讲究的藏扇家在一个扇季里可以天天换一把扇子而不重复。郑逸梅、黄国栋都是一代藏扇名家,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也很是热衷收藏书画扇。京剧名家尚小云和赵松樵更是将一把寻常的折扇赋予了他们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可惜后来文革查抄四旧,赵松樵收藏的众多扇子失的失,散的散。

  一柄小小的扇子,扇出凉凉清风,也扇出百态人生。李凌静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