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板子矶与张孝华渔船
2018-01-15 08:47:00
2017年8月23日、11月3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两次播放《国宝档案》节目《光辉历程—渡江第一船》。主持人任志宏在节目中讲述了安徽巢湖渔民张孝华的船和江苏江阴王小弟的船,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当年到达繁昌保定夏家湖的船和铜陵金家渡的马毛姐的船,也让人想起保定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和荻港板子矶“渡江第一船登陆点”。
1988年12月,中共繁昌县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先遣渡江侦察纪实》一书,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8年安徽《志苑》第2期,发表繁昌县党史工作者《“渡江第一船”是哪条船》一文。证实:1949年4月20日21︰00至21︰20之间,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排5班所乘木船,率先登陆繁昌保定夏家湖。资料来源:《第九兵团渡江战役总结》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1993年10月出版的《繁昌县志》,以“渡江战役第一船”为题予以记述。
1989年4月18日,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落成。1996年12月23日,繁昌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将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列为县德育基地。2006年2月,芜湖市区划调整,夏家湖属芜湖市三山区保定街道办事处。
1994年4月21日,繁昌县委、县政府在荻港江边召开渡江战役胜利45周年和繁昌解放45周年庆祝大会,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部分老干部、老船工和本县驻军、荻港民众上万人参加。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部分工作人员也应邀参加大会。
1994年4月22日,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组长兼著作小组组长冷溶,应邀为全县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辅导报告。《邓小平》专题片摄制组亦随同来繁拍摄。
1999年4月20日夜晚,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繁昌县和芜湖市文艺工作者在荻港板子矶西侧的荻港修船厂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渡江赞歌》。4月21日,“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落成,矗立在板子矶上,落款为“中共繁昌县委、繁昌县人民政府”。该纪念碑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正立面12个遒劲有力的魏碑体大字,镌刻在大理石上。石碑底部长约2.5米,宽约1.5米,主体高度约3.5米。又因地势高耸,更显得巍为壮观。
荻港板子矶“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的设立,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在繁昌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推进、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县委、县政府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作为而精心设立的。
1984年9月26日至29日,繁昌县第六次党代会确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建设工业县的经济发展战略。1985年5月,繁昌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2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1986年,繁昌在全省22个综合改革试点县考评中名列第一。1992年,繁昌县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县、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县,荻港镇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镇。
1995年5月,荻港镇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随后,被国家体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全国3个试点镇之一),以及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安徽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等。
1996年1月18日至21日,繁昌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分两批赴张家港考察学习。继“张家港精神”之后,在“黄山松精神”的启示下,提出了“繁昌精神”,即“渡江第一船精神”:“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敢于争先。”5月4日,繁昌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两个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学习张家港、赶超宁国县、省内争一流、全国争百强”的“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目标。
1997年5月27日,繁昌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打响了全县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为此后盘活县属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村集体企业资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8年11月20日,繁昌人民在战胜了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之后,开工实施长江堤防加固工程。是年,繁昌开展沿江移民建镇(村)工作。
1999年,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纪念年,繁昌县委、县政府紧扣渡江战役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4月20日、4月21日,精心谋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隆重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渡江赞歌》、“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落成仪式,气氛热烈庄重,影响极其深远。2010年10月出版的《繁昌县志》(1987—2006)以“大事”予以记载,置于正文之前。
荻港板子矶“渡江第一船登陆点”,不仅背景深刻,而且真实多元、形象直观、富于想象。它融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为一体,是一处体现重大军事斗争题材和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场所,是一处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红色基地。其“真实多元”,既反映共性,更凸显个性,这就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在长江繁昌段能够形成“渡江第一船”、“渡江第一船登陆点”?为什么要设立荻港板子矶“渡江第一船登陆点”?
首先,长江与中国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统一状态的,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统一是主流。而处于分立状态,则多因国势较弱、长江天险阻隔所致。如魏蜀吴三国中的吴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都在长江以南,偏隅一方,定都均在今南京,即南京六朝古都之由来。长江,因水面宽阔、水流湍急,成为难以攻克对方城池的一道天然屏障。
东汉末年,周瑜、周泰、黄盖曾任春谷长,县治位于今荻港镇南4公里的苏村。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使曹操止步长江、无功而返。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二,国民党106军282师起义。1945年10月,张奇被中共地下组织发展为特别党员。1948年10月,国民党第23师改编为106军,张奇任282师师长驻防芜湖繁昌,担任鲁港至荻港一线江防任务,师部驻扎在横山桥西。1949年2月7日,张奇率282师在繁昌横山桥举行起义,先逮捕南京派来的副师长、参谋长、政工处长和破坏靖江起义(1948年9月下旬)的崔凤鸣团长等6人,同时炸毁鲁港大桥,切断电话线。紧接着在沿江荻港等7个港口北渡长江。被敌发现后,经激战,缴获敌汽船、炮艇各1艘。一天之内,5000多名官兵全部渡江登陆,进入解放区无为县,与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独立师,张奇任师长。后参加渡江战役,回师江南。
第三,先遣渡江侦察,正面攻击繁昌。1949年3月3日,聂凤智率第27军指战员南下抵达长江北岸,展开了渡江作战前的训练准备工作。4月6日晚,由第27军300多名精干人员组成的百万雄师唯一的先遣渡江大队,在亚冰(任大队长兼大队临时党委书记)、慕思荣(任副大队长兼大队临时党委副书记)率领下,从无为石板洲和江心洲出发,采取偷渡和强渡的方式,分别在繁昌荻港十里场和铜陵北埂崔家至金家渡之间成功登陆。先遣渡江大队在繁昌、铜陵等地,将侦察到的国民党军江防布署、兵力调动、编制装备、作战能力、炮兵阵地、舰艇活动等情报,迅速报告给江北军部。同时,在中共繁昌县委、南繁芜总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破坏敌人的通讯系统,放火堆、攻山头,以扰乱敌军后方。先遣渡江侦察,为渡江战役总前委、第三野战军和该军制定渡江登陆作战方案和炮兵确立摧毁国民党军江防重点目标,提供了重要情报保障,为策应人民解放军过江做好了充分准备。
1949年4月20日夜晚,第27军(含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奉中集团命令开始渡江,从正面攻击繁昌。第79师、第80师绕过黑沙洲,仅用45分钟,就登上了鲁港至荻港段长江南岸。聂凤智随第二梯队过江,成为渡江战役中首先踏上江南土地的军长。他以最快的速度口拟一道电文,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报告:“我们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此时,黑沙洲已成“孤岛”,很快就被第81师拿下。21日下午5时30分,第27军79师236团攻克江南重镇繁昌县城。
第四,毛主席为新华社起草的新闻稿。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第五,谭震林的繁昌情。1938年12月,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3支队进驻铜陵、繁昌地区,司令部设在繁昌县中分村。1939年5月20日晨,驻繁昌荻港日军700余人,分两路向孙村、马场合击。第3支队第5团一部激战4小时,给日军以重大伤亡。1939年,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
1949年4月20日20时,谭震林指挥中集团30万大军首先实施渡江作战,千帆竞发,强渡“天堑”,只用一个多小时就突破鲁港至铜陵段蒋军江防阵地,21日攻占铜陵、顺安、繁昌、峨桥等地,把蒋介石的千里江防拦腰斩断。是日繁昌全境解放。22日繁昌行政办事处接管中华民国繁昌县政府。
1949年4月25日,谭震林随三野七兵团过江,再次来到繁昌。是日,先后接见阮治中、王安葆、罗义等人。帮助组建中共繁昌县委、繁昌县人民政府,25日晚布告上的署名就改为繁昌县人民政府。26日,主持召开中共繁昌县委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与南繁芜总队的全体同志合影留念。28日,谭震林离开繁昌到达宣城。
1983年9月,谭震林为《繁昌古今》小报和新编《繁昌县志》题词:“实事求是,群策群力,努力编写好繁昌县志。”
2007年,为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和谭震林诞辰105周年,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修复谭震林将军旧居,重建原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设立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现已成为繁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六,电影《渡江侦察记》。1954年、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两赴繁昌荻港,将板子矶作为主要的外景拍摄基地。通过拍摄、上映黑白、彩色《渡江侦察记》,不仅提升了荻港板子矶的知名度,同时也以艺术形式再现,使荻港板子矶与渡江战役、革命斗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给人们留下板子矶作为红色基地、革命斗争纪念地更加深刻的印象。
第七,实物支撑,历史见证。主持人任志宏在《国宝档案》节目《光辉历程—渡江第一船》中所说的、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渡江第一船”,即今安徽省巢湖市(原巢县)银屏镇钓鱼村张孝华的渔船。
渡江战役发起时,张孝华的船编在第一组,由他任组长,时年53岁。他带着独子张有香驾驶着自己改造不久的7吨“巢湖港1065”号木帆船,于1949年4月20日夜晚,将三野9兵团27军80师240团26名突击爆破手最先送达长江南岸。渡江战役结束后,张孝华荣立二等功,张有香中弹负伤,立下一等功,并都获得支前模范称号,他们所驾驶的木帆船被命名为“渡江先锋船”。
1959年8月,南京军区史学小组考证,确认张孝华的船将26名人民解放军勇士,由长江北岸无为县泥汊最先送达到长江南岸繁昌县荻港板子矶靠岸。1959年9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革命回忆录》一书中的《渡江先锋船》一文,记载了这个考证记录。
1959年夏季,在渡江战役十周年之际,张孝华的渔船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著名历史文物收藏。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艘木帆船身上遍布的弹孔,仍旧不难想见那一夜惨烈的战斗情景。1959年国庆展出的,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在巢湖岸边长大的汪锋,按照“渡江第一船”原样制作的一个模型。原船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二楼北区的“复兴之路”展厅里。整个船身连同桅杆的高度共有6.7米,全长8.8米。船的一侧,摆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的国民党总统府的木牌、日历,以及蒋介石的签名印。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经扩建后重新开馆,这次《复兴之路》展览,则用多媒体半景画衬托渡江战役先锋船和渡江战役,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1964年9月,68岁的张孝华去北京参观“渡江第一船”,同时游览了天安门广场、长城、颐和园,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有三张留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整理自己心爱的木帆船艄楼;观看在京参展的七吨木帆船;观看“渡江第一船”模型。
第八,板子矶既是兵家要地,又是游览胜地。《太平府志》评述繁昌形胜:外环“长江天堑,鹊起矶突兀中流,扼咽喉之要”。素有“天垂星斗入江心,势吞吴楚千年壮”之称。鹊起矶,在荻港镇侧,原名板子矶(亦称返秦矶)。明万历时,繁昌县令邓一儒以其“滨鹊江”而改名“鹊起矶”。矶上鹊起庵,建于明末,有历代重修庵堂碑记。万历四十年(1612年)所建宝塔,现尚存二级。镶嵌在板子矶塔身一侧的《明靖国公黄将军传略碑》,记述了黄得功英雄而悲壮的一生。矶上千年古银杏树,树围4.28米,高达35米,枝叶扶疏,浓荫匝地,生机勃勃,十分茂盛。鹊屿江光,为繁昌十景之一。板子矶,为长江二十四矶之一。板子矶塔,为中国古塔之一。
2009年4月21日,繁昌县委、县政府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繁昌解放60周年活动仪式、“团结一致·奋勇争先”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繁昌解放60周年文艺演出在荻港板子矶隆重举行。部分参加渡江战役的革命前辈、为繁昌解放战斗过的革命老人、革命先辈的后代等专程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2011年10月14日,繁昌县委、县政府命名“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板子矶”为“繁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12月19日,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14家成员单位,将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300景区,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芜湖市板子矶渡江战役第一登陆点纪念碑”,属渡江战役系列景区而名列其中。王长华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