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乌梅糕
2010-02-01 16:48:19
早点市场上,一年一度的乌梅糕上市了。乌梅糕是用乌梅叶和米粉蒸制的方形的糕。它和粽子一样,是流传江南地区的一种应时应节的食品。
清晨,我漫步到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在卖早点摊位处,新出现的一道风景线,一个蒸锅旁的方桌上,放着新出笼的热气腾腾的、方方的蓝音音的、香气扑鼻的乌梅糕,桌边围着买乌梅糕的人群。老板娘是中年妇女,一边为顾客包拿乌梅糕,一边吆喝着:“新摘的乌梅叶,现蒸的乌梅糕,新鲜便易,一元两包。”古话说进乡随乡,入俗随俗,也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习惯,来繁昌六十年,也养成了繁昌的饮食习惯,四月初八吃乌梅糕。
早餐食品是乌梅糕,餐桌话题,是漫话乌梅糕的来龙去脉。五月端阳划龙船吃粽子,源于悼念爱国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这典故尽人皆知,而繁昌四月初八吃乌梅糕,是根据什么文化传承,却鲜为人知。在繁昌民间只流传着四月初八吃乌饭、乌梅粥和乌梅糕,可以祛病消灾,这种传说是属于食疗的一种,实际上四月初八吃乌梅糕的文化内涵,是来于《目莲戏》付罗卜(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祁门文人郑之珍根据佛教传说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创作的《劝善记》目莲戏的剧本。目莲戏在皖南山区各县流行和发展起来,到了清代,目莲戏已发展成为皖南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爱看爱唱的地方戏,民谚有云:“江南人爱唱戏,开口就是目莲戏”。民间的婚丧喜事,社团的喜庆活动,都上演目莲戏,各地不仅建立了目莲戏班社,还建筑目莲戏大戏台,如南陵县黄墓渡目莲戏大戏台,繁昌岳山寺的大戏台,繁昌中分村的独脚莲花台,都为演目莲戏而搭建的戏台。
清末民初,目莲戏在繁普遍流行,繁昌已有两个目莲戏班子:一个是丰裕圩的强茂行、鲁敬修、强同豹的目莲戏班子,一个是马口村高嘴子的目莲戏班子。戏班子有服装乐器,戏中角色一班人马,除了为客户演戏,还为客户教戏和收徒传艺。
如一九三○年赤沙中分徐最后一次六十年大会唱目莲戏,他们先到丰裕圩请目莲戏班头强茂行到村里教戏。唱戏时强茂行带领强同豹、鲁敬修、高嘴子,并到南陵目莲戏班子里请了一些名角,连同他在中分村所教之徒弟,组成一个戏班,登台唱戏。
“劝善记”共有一百折,分三个晚上演出,俗称三本目莲戏。其剧情以付相信佛,斋僧布道,拜佛念经,乐善好施,死后升天堂,其妻刘民破戒开荤,打僧骂道,死后堕入地狱,其子目连入地狱救母为主线。“劝善记”的主要情节,清初大文学家金圣叹,到南陵黄墓渡看目莲戏,他为黄墓渡目莲戏大戏,撰写了一付对联道:“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开荤,打两个嘴已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金圣叹这付对联,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目莲戏的主要内容,也以辛辣的口吻,轻漫嘲讽的笔调,揭露天堂地狱的虚伪,批判了玉帝阎王滥施赏罚,重财重物,轻人轻法的行为。
对联下联所讲的,刘氏破戒开荤,拿归地狱,正是四月初八吃乌梅糕的来源。目莲戏中刘氏被拿入地狱,饱受饥饿之苦,其子目莲(俗称付罗卜)得知,请求佛祖,解救其母。佛祖赐乌饭给目莲给刘氏充饥。目莲带着乌饭到地狱救母。四月初八目莲寻母寻到七殿,在铁围城外,母子会面,目莲把乌饭送给母亲充饥。
目莲戏中四月初八送乌饭这一戏剧情节,随着目莲戏的流传,形成了繁昌民间四月初八吃乌梅糕的风俗。(刘西霖)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