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要学会正确表达
2018-09-14 09:57:25
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的署名文章,对一些网络媒体文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文章指出,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文章强调,部分网络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
文章提到的“跪求体”“哭晕体”指的是当下在一些网络媒体上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这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一下子变成了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时津津乐道的招牌用法。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此浮夸荒诞的文风,实在让人读来有些大倒胃口。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充分的表达权,以至于一些充满个性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这折射出广大网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但是,网言网语的使用也得分清场合和情况,不应该盲目为了“眼球效应”而在表达上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打开网络,如果满眼呈现的都是跪求、哭晕等字眼,再贴切的用法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还会有厌恶之感。
古老的汉语言文字可谓博大精深,将其传承好是我们的责任。尽管汉语言的表达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也需要尊重语言文字内在的规律,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在语言表达上大胆创新,因为创新才会让语言更加有活力、有朝气,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反对只会板着面孔说教的八股文的重要原因。但是,表达上的创意或创新也要守规矩,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摆出“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否则只能是败坏了文风。
有人说,互联网经济就是眼球经济。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从符合网络传播规律、有利于维护汉语言文字严肃性和纯洁性的角度来讲,真正能够吸引眼球、引发网友普遍关注的,并不一定都是依靠玩弄文字而制造的噱头。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军装照"引发轰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所以,网络媒体“圈粉”靠的是洞察网络媒体传播规律之后的新表达,而不是文字上的新花样。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如其人”。网络媒体上大量出现的所谓“跪求体”“哭晕体”,看起来是一种表达上的创新,而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些网络媒体从业者或自媒体作者对汉语言文字过于轻佻的态度,彰显出的是一种浮夸、慵懒、荒诞的文风。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的年轻化和开放性,决定了语言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但是网络媒体在文字使用上也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学会正确的表达。刘根生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