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从固守“一亩三分地”到需求“全球购”
2018-08-10 15:30:36
这个夏天有点热,不仅气温高,事情也特别多,身边的繁昌人也比以往更忙碌:有的退休后在上海开了家外语辅导机构;有的成了“网约司机”半夜都忙着接单;有的忙着“线上+线下”营销他投资的生态茶;有的创办的养老院忙着融资期盼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有的商贸公司正忙着参战京东“618”、苏宁“818”以及阿里的双“11”……
日新月异的今天,与4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1978年的繁昌可以由以下数字以管窥豹:当时三次产业比重为50:31.6:18.4;人均猪羊牛肉年消费量9.24公斤,植物油1.76公斤,家禽0.44公斤,鲜蛋2.2公斤,水产品3.8公斤,化纤混纹布1.6米;市话用户228户,农话253户;全县还没有自来水厂,人口平均寿命不到65岁;人均住房5平方米……
1978年前后,繁昌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属于封闭、自给自足的形态。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提供食品,县供销合作社制作糕点糖果供应市场,调味制品是繁昌酱制厂生产,酒以县城东门外竹丝塔的县国营酒厂出品,无酒精饮料由城关汽酒厂、县园艺场果酒厂提供,冷饮由县饮服公司冰棒厂、新林冰棒厂生产……
抚今思昔,40年来,繁昌的发展轨迹是告别沿袭千百年“一亩三分地”的农耕经济,快速融入世界迈向“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繁昌服务业也因此获得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40年前,“小农机、小矿山、小化肥、小水泥、小农药”五小工业占据繁昌经济主流,随着市场的变化,欠集资、欠工资、欠贷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或停产状态,到2001年,全县所有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几乎全都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转为民营企业。工业的转型给第三产业带来机会,位于孙村镇境内马仁寺200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芜湖市红花山集团公司收购经营,这家公司发迹于小水泥,也因水泥行业的大洗牌进入了第三产业,该公司之后投入1.2亿元实施了景区二期工程建设, 2006年马仁景区成为芜湖市第一家4A级风景区。近年来该景区投入近2亿元陆续启动建设玻璃栈道、观光缆车、空中玻璃桥、楠木林休闲区等项目。马仁奇峰借势借力发展,与资本市场保持着良好联系合作关系,通过引入优秀战略合作投资者,实现跨越发展。2017年9月,经过近两年的洽谈沟通,主板上市公司——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以1.68亿元的价格收购马仁奇峰64.5%的股份,这将为景区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繁昌县大力推进马仁奇峰类无烟产业的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山水繁昌·梦幻江南”为主题,推进生态与文化相融合、促进观光与休闲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县域旅游品质。以马仁奇峰景区为支撑的淮九路“江南慢谷”旅游带已初具雏形,获批全市唯一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同福碗粥、溜溜休闲食品、代冲长枣等十余种特产名吃,以及新港茶干、荻港香菜、芦南墨玉石工艺品等旅游必购商品火爆呈现。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同比增长55%;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增长66%。2018年上半年,马仁奇峰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综合收入5亿元,同比增加了102%、167%。
大商贸让县城生活都市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县城都市化加速。1987年,全县公路干线2条,支线10条,总里程186公里,那时偏远乡镇不仅道路坡高路弯,还有不少是泥土路,极其难走,通往新淮等地的公交车一天只有一个班次,单程费时2、3个小时,末班车的司机开到终点乡镇晚上回不了县城,泊车住宿第二天开回来成了工作制度。如今的繁昌,京福高铁、沪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沿江高速、滁黄高速等在此交汇,芜湖长江二桥跨境而过;从宁安高铁繁昌西站坐高铁到南京1小时,到上海3小时;距南京禄口机场及合肥新桥机场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2018年,繁昌县与比亚迪公司签订《城市立体交通项目合作协议》,投资15亿元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制式,通过轨道支撑在空中行驶,首期县城至马仁奇峰景区前期建设已启动,这将助力繁昌交通进入“云巴”时代。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把繁昌融入了南京、上海都市圈,加快了信息、人才、技术的互联互通。
如今即便在繁昌偏僻农村,在村口小店买菜买饮料都可以刷屏,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已习以为常。而这一切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仍是“票证时代”,商品凭票供应,吃饭要“粮票”,省内的用省粮票,省外需要提供全国统一粮票。买衣服要“布票”,县志记载:“1967年至1978年间,对猪肉、禽蛋、肥皂、火柴、卷烟、化纤布、食糖、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供应,同时关闭集市贸易,禁止小商小贩经营”。
1979年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农民多余粮油可在集市议价出售,繁昌从1981年起,个体商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个体商户到南京、山东、芜湖开设茶庄的5户,到厦门开设经销部的1户,到上海、镇江、合肥等地定点经营的165户。“峨桥茶市”在区划调整前是繁昌第三产业兴盛的名片。1992年建成的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当年被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题词“江南第一茶市”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鹏、温家宝等人先后前来考察,茶市一时风光无限,鼎盛时摊位3000多家,经营茶叶品种1000多个,经销商多达3万多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 “买全国茶、卖全国茶”带动了很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2008年,繁昌女企业家王良凤与大润发达成合作协议,按商家标准建好商场,并给予最优惠的租金,2016年底,占地12万平方米商业广场在县城诞生,其中为大润发量身订做的3万平方米的商场顺利开业。营业首日客流量达6万多人,营业额超200多万元,预计年营业额达2亿元。“新鲜、便宜、舒适、便利”让小县城居民享受到了上帝般的待遇,如今大润发商业广场人声鼎沸,生意兴隆,锦江之星、大娘水饺、海澜之家、红豆服饰、老爷车、同仁堂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兴业。目前,繁昌商业进入“自由竞争”时代,县城区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超市有小燕子、嘉联购物广场;大中型专业店有沃德家居、莘朝国际、永兴家居、千家惠服饰广场;大中型商业综合体有华亿、江厦明珠、大润发、太平洋百货商场。商家搞优惠促销成为日常经营内容,广大居民尽享物品丰盛、价格公道之利。
电子商务茁壮成长
1977年,繁昌县成立县外贸公司,组织出口货源对外贸易,1978年出口的产品仅4种,脱水菜、蜂蜜、玻璃仪器、活杂鱼,收购商品总值96万元。2018年上半年,繁昌县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已达4370万美元。
无孔不入的电商在自由贸易方面走得更远, 2017年“双十一”期间,繁昌实现销售收入7200万元左右,快递进出口单量达60万单。其中,溜溜果园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全网销售额2800万元,快递单量35万件;同福碗粥集团公司实现销售额1500万元,快递单量8万件;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邮政公司实现农产品销售达135万元,快递进出单量为4.5万单。电商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二的繁昌县现在从事电子商务的工业、商贸企业、独立网店共计295家,配套物流快递企业15家,全县网上年交易额达500万以上企业共计25家,限上电子商务企业9家。2017年繁昌县网上年交易额预计达23亿元。全县已建成“两中心、一站点”、6个镇级电商服务网点、71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并全部正常运营,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全县无线网络从3G升级到4G,实现光网络全覆盖。
繁昌县紧跟云计算时代潮流,将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线上线下、内外贸深度融合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列为发展的优先方向,建立了电子商务奖励体系,全县已初步规划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孙村服装电子商务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倍思电子商务孵化园等三大特色板块。繁昌县着重解决由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前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已与芜湖邮政分公司,共同打造适应繁昌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完善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全面实施阿里巴巴淘宝进农村项目、邮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阿里巴巴淘宝进农村项目以芜湖服装电子商务创意园为依托,邮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以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建立县级综合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以村(社区)为依托,建立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实现全县全覆盖。统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仓储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和定制配送等冷链物流。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国际物流,支持优势电商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提供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全县早已普及的“互联网+政务”,以及日渐丰富的金融、律师、中介业也保障了城乡电商进入“买进来、卖出去”到“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佳境。
刘先才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