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从“开山放炮”到高端制造
2018-07-20 15:28:53
近年来,一个热词让繁昌的知名度在外界升温,这个热词就是3D打印(增材制造的俗称)。繁昌县坚定不移走在改革开放大道上,紧紧把握转型发展时代脉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探索发展3D打印这一阳光产业,几年时间就培育3D打印企业40多家,建立起华东地区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群。
3D打印产业的发展是繁昌县转型发展的一个典范,标志着该县的工业发展由起步阶段的“开山放炮”开发资源性产业向加快发展高新产业的华丽转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的风向标。
春风吹开工业花
繁昌原是个农业小县,1978年,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为50:31.6:18.4,工业产值仅有5000余万元,二产比重比当时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3.9和16.6个百分比。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无工不富”理念在繁昌这方热土上迅速发芽抽穗开花结果。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缺资金、少路子的人们经营工业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吃资源饭”。于是矿场、水泥厂、铸造厂很快在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繁昌境内广泛建立,一时“开山放炮”、“处处点火”成为当时全县大办工业的生动写照。从1978年到1985年的8年中,全县乡办以上工业企业由213个增加到368个,工业产值由5907万元增加到20677万元,全县投产的水泥厂就有11个。1984年繁昌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亿元县。
尝到大办工业的甜头后,繁昌上下热情更高、干劲更足。1985年后,随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繁昌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建材、采掘、机械加工、化工、轻纺等主导产业,其中的县轴承厂和几家乡镇水泥厂等一批企业已经跨入省级先进企业和乡镇明星企业行列,一批产品创部优、省优,获得科技进步奖,畅销国内外市场。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中,乡镇企业收入增加23.64亿元,增长28.4倍,小型原煤、石灰石、铁矿石等开采业快速发展,1995年全县水泥总产量达到200.3万吨。
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粗放式发展在为繁昌县的工业经济带来业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中的困难。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繁昌县工业经济发展出现“拐点”,国有和乡镇集体企业陷入困境:竞争对手增多,劳动成本增加,管理方式滞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一个个地冒出来,办法越用越少,企业经营濒临破产边缘。
危则思变。当时代列车驶进二十一世纪,全县上下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经营主体由国营和集体变更为私企,企业活力得以激发,发展步伐得以加快。在随后的10多年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均以两位数增长,初步形成了轻纺服装、机械铸造、水泥建材、食品医药四大传统支柱产业,至2014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07.5亿元。
转型路上新开拓
市场大潮有起有落,企业之舟颠簸前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资源要素占比较大的全县经济遭遇发展瓶颈,繁昌传统产业发展产生了时劲时软的波动,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繁昌发展后劲。
赢在转型期,吹响转进号角。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今天,繁昌县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适时打响转进之战,一手抓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新型建材、冶金机械、轻纺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一手抓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壮大大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2017年,繁昌县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20亿元,较上年增长21%;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企业3家,产值增长18%,增材制造智能装备产业园累计落户企业39家,大健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繁昌县按照“强化领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分类推进”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水泥建材、轻纺服装、机械铸造等行业兼并重组,推动传统主导产业加速转型、重塑优势、提质增效。2013年以来,全县成功实施企业兼并重组项目70多个。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的持续深入推进,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传统优势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本土并购,滚大产业集聚雪球。该县敢于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整合本土企业资源,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
芜湖市华阳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搏击市场10多年,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营理念和经验,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成为全省服装第一镇孙村镇2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的龙头之一。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华阳公司勇敢踏上抱团发展道路,先后重组本土服装企业10家,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在整个行业疲软背景下实现业绩攀升,目前公司位列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百强前列。
域外联强,念好借势发展真经。繁昌县在深化内部挖潜开展企业重组的同时,坚持借力发展,靠大联强,借梯登高,把企业重组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突出招大引强,积极为县内优势企业与行业知名企业、上市公司搭建合作发展平台。一批企业积极破除“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陈旧观念,“攀高枝”与境外企业“联姻”重组,面貌焕然一新。
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公司原是繁昌县一家乡镇企业,近年,公司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发展出现“瓶颈”。在繁昌县委县政府靠大联强、抱团发展的发展理念引导下,金贸流体走上了洽谈收购、瞄准上市的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12月,公司与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的工业制动器专业生产商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重组后企业发展活力倍增,已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14年并购西班牙RC水系统公司,成为芜湖市首例跨国并购式对外投资。
关停转产,培育优势产业巨人。在开展兼并重组工作中,繁昌县不只是用“加法”做大蛋糕,同时还用“减法”做强蛋糕。那就是借实施兼并重组之机处置“僵尸企业”,去产能全部关停境内小水泥企业和部分实施规模较小服装加工企业、经营乏力机械铸造企业破产,置换产能培育水泥、服装、机械铸造行业巨人。
以小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产业曾经是繁昌县的一棵“摇钱树”。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小水泥企业效益低下,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单位GDP能耗高等问题日益突显。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处置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小水泥企业,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腾笼换鸟培育发展后力,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退出企业、投资主体、广大群众“四方受益”,受到国家工信部表彰。
在发展新兴产业征程上,繁昌县坚持“双轮”驱动、比翼双飞:一是蓄势发展,集聚本土企业理念、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破茧重生开辟发展新兴产业新战场;二是借势发展,大力招商引智,“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空白纸上描绘最美图画。
蓄势发展,破茧重生开新篇。经历“四处点火”大办“五小企业”、企业改制发展民营企业的洗礼,繁昌县很多企业积累了应对市场风云经验,他们很快就找准突围方向,利用厚积薄发的企业经营资本,驾驭企业之舟发力远航。
成立于2000年11月的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瞄准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企业以持续创新为驱动力,以“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热固性粉末涂料和环氧树脂集团公司”为愿景,及时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环境保护、安全标准化体系,走起产品“专、精、特、新”的高科技、多元化特色发展之路,生产的产品行销国内外,一直成为美的、格力、奥克斯、华为、海尔、美菱等国内知名企业的指定供应商,出口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如今的美佳新材料公司成功跻身国内粉末涂料产销量排行榜“三甲”行列,仅2016年,该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税4500万元。
借势发力,空白纸上绘图画。繁昌县强化创新驱动、招商引智,推动服务提质、平台完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碗粥第一品牌同福碗粥股份公司、全国蜜饯行业第一和青梅行业领导品牌溜溜果园集团、万基大健康产业园、源森食品、中国FDM3D打印机出口最大的企业西通总部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已经形成健康(食品)、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投资10亿元、拥有5000名职工队伍的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入驻繁昌经开区以来,瞄准“打造粥品王国”目标砥砺奋进,创造了粥品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一家集粮食基地建设、粮食加工、食品饮料研发及产销、主食厨房、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碗粥的首创企业、八宝粥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同福”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福碗粥的上市,开创了粥类产品的新纪元。汤昌根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