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繁昌要闻 >正文

文化扶贫需要专心“志”“智”

2017-08-14 08:21:49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进一步强化任务落实,加大对文化扶贫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近日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充分体现。

  “扶志”“扶智”是文化扶贫的根本。文化扶贫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固然需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最基本的实际问题,固然需要建好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固然需要多送几台戏、几本书到田间地头,但是文化扶贫的重点还是要能够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扶志”“扶智”才是文化扶贫的根本,也只有实现了“扶志”“扶智”,文化扶贫的种子才能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化这个软实力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硬功夫”。

  “扶志”“扶智”要深耕细作。不管是“扶志”还是“扶智”,都是一个让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并对客观世界重新认识的过程,而且,由于“扶志”“扶智”的对象都是贫困群众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很多人思想观念守旧、文化基础薄弱,这更加大了“扶志”“扶智”的难度。因此,“扶志”“扶智”要想出实效,就要尽量做到深耕细作。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扶志”“扶智”时,既要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还得能够开展差异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这样才能让文化直达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心田,成为他们激发脱贫斗志、明辨脱贫方向、掌握脱贫技能的力量,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他们能够用汗水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文化扶贫需要专心“志”“智”。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能有机会和我们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的确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这也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或穷困潦倒,而是精神上的萎靡不振,缺乏向上的力量和自强的信心。所以,文化扶贫要找准关键点,紧紧抓住“扶志”“扶智”这条主线不放松,一心一意地在专心“扶志”“扶智”上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活力,最终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文化扶贫究竟应该怎么扶,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由于各地之间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具体做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文化扶贫应该专心“志”“智”,这样才能扶出才能扶到点子上,扶出真效果,扶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

  刘根生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