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繁昌要闻 >正文

构筑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2017-03-27 08:39:30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立足经济转型发展背景,经济开发区如何走好发展路谱写新篇章?

  面对这道答题,近年来,繁昌经济开发区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给出了初步答卷。那就是更新理念、夯实基础、强化服务,矢志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借助经开区这一引擎驱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建园理念着眼前沿化

  说起建园历史,繁昌经济开发区可谓姗姗来迟。这不是繁昌人反应迟钝跟不上时代节拍,而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因区划调整,繁昌县创建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被划归市区,只得二次创建经开区。

  由于没赶上时间节点,园区成长免不了有些发育不良。第二次投入难免力不从心,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以“五通一平”为主,招商引资难免饥不择食,入园企业多数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园区效益较之周边地区经营较早的经开区逊色不少。

  进入时下,依赖资源优势和密集劳动力优势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激烈竞争势必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转型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为繁昌经开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天时”。想要迎头赶上,先要更新理念。繁昌经开区上下意识到: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绝不能把开发区搞成圈地多、产出少的花架子工程,要着眼园区建设前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园区。

  理念贵在落地生根。怎样破局,发力何处?面对记者提问,繁昌经开区负责人简要地介绍了开发区落实转型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他说:“经开区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园区目标,必须抓住转型升级这一牛鼻子不放,下大气力做好园区建设、产业升级和服务企业等方面功课。”

  园区建设力求现代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造现代化园区,理当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设施建设内容不少,规划、投入、施工首当其冲。

  规划为先,起点要高。近年来,繁昌经开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建设规划,让园区建设更多地注入科技元素、创意元素、综合服务元素。“在提升规划品位方面我们积极调整思路,力求精准发力。过去建设重点只能放在‘五通一平’上,现在建设更注重配套,努力体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工业文明与生活气息深度交融’理念。规划中不仅注重厂房扩容面积,还要注重科研院所扩容面积,连学校、医院、生活区等设施都要考虑周全。”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建设为重,投入要大。繁昌经开区坚持在规划框架下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搞建设就要舍得花钱。经开区实行“多条腿走路”,在保证县财政强投入基础上,努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落户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多方投入,200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1.4亿元用于园区建设。花钱就要用在刀刃上。不断夯实基础。建成道路27公里、路基2.8公里,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座、35KV供电线路22公里、10KV供电线路61公里,自来水管道22公里、雨污水管道48公里,供气管道12公里,标准化厂房90000平方米。园区绿化率达到38%,亮化率达到100%。目前园区建成区达7平方公里,符合“两规”面积6平方公里。建设配套设施。规划范围内(含横山产业新城)已建成公租房16幢2668套、廉租房32幢1646套,可容纳17000人。商业街、学校、卫生院等配套设施已建成使用。建设了57间临时商铺,主要提供餐饮、超市、通信等服务。已开通内循环公交班线和夜班公交车,方便企业职工出行。

  产业发展瞄准高端化

  产业发展是经开区重头戏。园区建得再好,上不了“看得上眼”的企业,出不来让人心动的产值,那也是白搭。“我们转型的重心就在产业转型上,确立产业高端化发展目标,着力引进和培育行业前景好、成长性高、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新型化企业,初步培育形成大健康(食品)和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开发区一位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信心来自有底气,下面的一组数据给信心爆棚写了一个注脚。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入园项目205个,投产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家。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研发机构5家,省著名商标企业4家。2015年,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注重绿色发展,着力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繁昌经开区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环保经济,严把新上项目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土地利用等审查关,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聚集大健康产业企业21家,其中已投产企业12家,在建企业4家,配套企业4家,平台公司1家。亚洲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华润双鹤药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和溜溜果园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专用产品的安徽致养食品有限公司、全国保健品领导品牌万基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已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安全环保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安徽溜溜果园集团是一家致力于果品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作为中国特色果品加工产业领军企业,拥有“溜溜梅”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集团获得红杉资本1.5亿元A轮融资后,以消费升级为目标,不断延长产业链,研发新产品,实施CHINA MEI“中国梅”大战略,在海峡硒都、长寿之乡诏安打造10万亩绿色有机原生态梅园,建设青梅酒和梅子饮料等项目,2016年实现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达50%。

  注重创新发展,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经开区紧盯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发展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繁昌工业基础好,3D打印有很好的应用市场,2013年4月,芜湖瀚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繁昌,在经开区精心呵护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开了个好头的繁昌人增添了信心、增强了干劲,跃马扬鞭踏上“企业扩容”征程,下大力气打造3D产业链条,努力实现3D企业抱团发展、3D产业快速发展、3D产品高质发展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安徽蓝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市爱三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芜湖林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相继入驻繁昌,开创了3D打印产业竞相发展的生动画面。目前园区已聚集3D打印企业33家,涉及设备、材料、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基本构建出全产业链。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46亩的3D打印产业园,一期占地46亩、投资1.2亿元,并成立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聚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兵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华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以及3D打印企业科技团队力量,以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华东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群。

  芜湖市爱瑞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适应新常态,从供给侧入手,研发专用环保扫地车、新能源环保扫地车等新产品,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年产3000台新能源专用车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服务企业践行亲切化

  良巢佳凤栖,花香蝶自来。近年来,繁昌经开区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缺陷”亲切化服务,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下、建得快、长得大。

  “我们之所以能在繁昌扎根发展,最主要的是看中了繁昌亲商、安商、富商环境,繁昌干部群众都把我们当作家里人对待,工作生活都顺心。”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雨深有感触地说。他的话代表了来繁投资兴业客商的心声。

  “送”字当头,情暖业主心田。经开区出台促进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意见,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对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团队落户繁昌,实施厂房和宿舍租赁、设备购置等补贴,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研发资金扶持,同时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培育、培训工作。重点完善上门服务制度,县领导及经开区工作人员主动协调服务联系企业和重点项目,及时跟踪问效,对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拓展走访联系形式,政府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开展“互动式”辅导培训,建立“立体式”中介服务,实行“融合式”信息服务。

  “控”字随行,提供便捷服务。做好项目监管工作,对项目建设期、土地出让金缴纳、固定资产投资、建筑指标、产出效益等进行监控,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开发区快速稳定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抓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三项制度的落实,在重点招商项目的审批、办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快办、办好”,“减费、免费”。

  “招”字优先,加快园区发展步伐。经开区紧扣优势产业定位,进一步调整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制度,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业态等领域招大引强、招高引新,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以来,经开区先后接待了北京、南京、深圳等地来园区参观考察客商50余批次,并分别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开展招商活动40余次。截至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益生菌果蔬粉、能量棒营养食品,总投资2亿元的青梅小镇梅园等10个项目已签约,合同利用资金18.1亿元,亿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华杰印务、壹捌包装、西变电气、海平模具等项目已建成投产。

  汤昌根 沈芳群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