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下乡”让服务更接地气
2016-12-26 08:29:47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7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12月13日新华社)
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三下乡”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惠民活动,而是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如今的农村,显然和20年前大不相同,不仅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也显著推升,农民对文化科技卫生的渴望早已越过了饥不择食的阶段,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三下乡”活动还抱残守缺地走那条大而化之、一阵风般的老套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中国农村的实际,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因而,要想让“三下乡”活动能像通知中所强调的那样深入开展,就必须走出一条精准化的道路,用“精准下乡”更好地服务身边百姓。
“精准下乡”要解决好服务主体中人的因素。什么人下乡去为农民服务,是决定“三下乡”活动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往,很多单位只把“三下乡”活动看成是上级下派的任务,而没有当成自己肩上的责任,在人员的选派上,随意性比较大,甚至故意把那些专业水平低、服务能力差的人员派出去。结果,“三下乡”活动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轰轰烈烈,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群众也不满意。所以,实施“精准下乡”,首先必须抛开凑人数、胡任务的思想,在人员的组成上要精挑细选、合理搭配,尽可能组织那些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工作人员作为“三下乡”活动的主力阵容,确保“三下乡”活动能够出实效,真正有能力为农民解决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
“精准下乡”要搞清楚农民的真实需求。从表面上看,“三下乡”活动只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输出,但是从根本上看,它应该是一种贴心的服务。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就必须搞清楚,我们的服务对象究竟缺什么、要什么,而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考虑给什么。这就要求,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要多一点务实精神,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了解情况,搞清楚农民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去提供农民其实并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政府服务的诚心和善意。也只有这样,“三下乡”活动才能更精准、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受到农民的欢迎。
“精准下乡”让服务更接地气。“三下乡”活动年年都会有,但是只有做到“精准下乡”,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和百姓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不折不扣地将服务送到农民的心坎上,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真正让他们通过“三下乡”活动有所获、有所得。所以,在“三下乡”活动中强调“精准下乡”既是适应农村新形势的一种战略调整,也使政府的服务更加接地气。刘根生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