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中显本色
2016-07-25 08:42:40
从6月底开始,洪水肆虐下的峨山镇险情不断,山体滑坡,河堤渗水……严峻的险情考验着全镇人民。暴风雨中见本色,峨山镇广大党员干部“迎险而上”,带领群众日夜奋战在防汛抗灾第一线,用智慧和汗水打赢了抗洪之仗,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团结协作、顽强拚搏精神风貌。
险情就是命令:党员干部站出来
7月1日,大雨倾盆。峨山镇境内的峨山头部分山体经不住洪水冲刷出现滑坡先兆。
险情就是命令。峨山镇紧急行动起来,在县防指领导下成立峨山头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紧急会商划定危险区域范围,快速制定应急方案。
紧急撤离是当务之急。怎样撤离、谁来发动?问题摆到应急防治指挥部领导面前。是待机撤离、全体撤离,还是立即撤离、分批撤离?领导们权衡利弊果断决策选用后策。谁来组织撤离呢?人少了忙不过来,夜黑雨大困难多,随时有滑坡可能危险性大,这些都是问题。领导们商讨一番后下定决心:危难时刻党员干部要经得起考验,关键时刻都要站出来。
全镇党员干部都是好样的。接到通知后,镇全体机关干部、村组负责人及部分普通党员都克服各种顾虑,立即放下手上事务,从不同方向奔向各自目标,靠着“一张嘴、两条腿”,挨家挨户动员危险区域群众分批撤离。在1天2夜的时间里,大家基本上没睡觉,饿了随便吃一点,衣服湿了就在身上焐干。在群众配合下,7月2日到4日,该镇累计转移群众1012户3364人至安全地带。
7月3日,峨溪河沈弄段水位告急,水位离埂面只有3寸,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又是党员干部站了出来,镇里立即组织了一支24人的党员队伍,配合镇干部一道下村动员6个村民组的群众撤离。经过一天一夜的“软磨硬泡”,成功说服不愿舍弃家园的800余名村民进行撤离。
除险是块骨头:党员干部啃下来
除险是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时间紧,任务重,危险系数大,但又是躲避不了的一项工作。为了解除峨山头部分山体继续滑坡的危险,让转移在外的村民尽快回家过上正常生活,峨山镇党员干部又“啃起硬骨头”,日夜奋战,“愚公填山”。7月8日起,乘着天晴,峨山镇组织8个村党员突击队、镇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300余人,调集5万只编织袋、20辆运输车、2辆大型铲车,实施滑坡体底部应急压脚工程。峨山头下人流如织,号声震天,到处都是抢险人员拼搏的身影,他们个个挥汗如雨,装沙袋,运沙袋,码沙袋,搬运2000吨砂石,苦战3个昼夜,筑起了“峨山镇的万里小长城”,成功排除了险情。
村民赵仕宪也在热火朝天地干着,他挥着铁锹,不断地往编织袋里灌装砂石,然后扛起沙袋深一脚浅一脚送往防护墙处垒起来。汗水如注浸湿了衣裳、模糊了脸庞,他顺手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又继续下一轮的劳动。赵仕宪原本在企业上班,得知家乡灾情,听从组织召唤,毫不犹豫地请假回来,主动请缨参加抢险。他说:“我是一名党员,钱可以少挣,但党员的义务必须尽到,除险救灾更是义不容辞。”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身影。7月3日,峨溪河凤形圈圩背水坡发生坍塌险情,该镇迅速组织机关干部和各村党员突击队200多人赶往出险地点开展抢险战斗,硬是将10米多长的塌方坡面修复好了。村民们由衷赞叹:“现在的党员干部真是好样的,不计回报地为我们筑起了生命安全防线,大风大雨吹着淋着的是他们,避风躲雨放心安心的是我们老百姓。”
安置后续事多:党员干部包起来
“危难时刻,冲在最前面抢险救灾的一定是党员干部,群众生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雪里送炭的还是党员干部。在安置期间,我们的生活困难,他们都包办解决了。”住在安置点过着不缺吃不缺穿生活的村民蒋兴凤边说边翘起了大拇指。
在这次撤离转移过程中,该镇一部分群众投靠亲友了,一部分群众被临时安置到繁昌县五中和镇敬老院。安置期间,大家像蒋兴凤一样,情绪稳定,普遍反映衣食无忧,过渡生活井然有序。
在县五中的一间学生寝室内,老人们有的在床上休息,有的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蒋兴凤正坐在床边吹着电风扇。她是在撤离第二天住进安置点的,刚到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些不适应,由于撤离得比较匆忙,来不及带出足够的生活用品,担心生活不便。没想到,刚到这里落脚,干部们就给她发放了棉被、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寝室里还有蚊香、肥皂等夏日用品,安排得很周到,跟家里生活一样。
为保证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峨山镇安排了多名党员干部和学校的中层以上教师驻守安置点。他们24小时坚守在安置点,轮流倒班服务,有的负责后勤工作,有的负责维持秩序,有的负责心理疏导……该镇还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群众免费理发、量血压,并将教室改为活动室、棋牌室,学习中心免费开放。“这里还有无线wife可用,大家生活内容丰富,住着比较舒服,有时我都忘记这是临时安置点了。”蒋兴凤笑着告诉记者。汤昌根 沈芳群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