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繁昌要闻 >正文

民生水利润民生

2016-04-11 08:27:36

  灌溉有水、丰收有望,奏响田间地头动人乐章;库稳堤固、除渍排涝,呵护青山绿水美好家园;改水引水、清泉沁心,供水灌溉和饮水安全双管齐下,滋润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碧波流淌、渠水欢歌,沟渠湖塘水系环境治理,打造水清河畅景美新风貌。

  民生水利润民生。“十二五”期间,繁昌县面对水利设施薄弱的明显短板,积极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建设,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农田排灌有效改善、病险水库基本“摘帽”,群众喝上“放心水”,河流水系岸绿景美,繁昌这颗“皖江明珠”也因大兴水利更加耀眼夺目。

  水到田头,灌溉无忧

  在繁昌县平铺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村民罗国东正在新建成的灌溉渠道里把水引进到自家的农田。他高兴地说:“这个抗旱渠修得非常好,水一下子到了我家的田头,庄稼就不会受影响了。”

  从水源地到农田,遍布田间的小沟小渠、小塘小坝和小电站,一直被称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或梗阻,或跑冒,或通而不畅,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成为农业发展一大难题。

  “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疏通毛细血管。”该局主要负责人说,如果把水利工程比作人体的血管,骨干水利工程相当于输血大动脉,田间地头的农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就是要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享受水到田间地头的效益。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解决的不仅是抗旱保苗的燃眉之急,更是奠定农业丰收的保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繁昌县水务部门严格按照“政府监督、业主负责、监理监控、施工单位保证”的原则,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使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管理规范,运行安全,效益显著。

  长长的沟渠,一头连着水源,一头连着农田。打通“最后一公里”,受益于水到田头、灌溉无忧的远不止平铺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的种粮大户。

  “十二五”期间,繁昌县通过小型水利建设,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排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突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实施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等重点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率85%;旱涝保收田面积16.92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率67.7%;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

  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造提升,让老百姓深刻体会到了小水利设施的好处,老百姓都期盼着小农水能建在自己的田间地头。繁昌县水务部门计划在今后几年里,继续将农村沟渠湖塘清淤整治、小泵站更新改造等列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重点,以此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防洪除涝,库稳心安

  “水库加固了,我们再也不怕了。”说起除险加固后的铁门水库,位于水库下游的繁昌县繁阳镇范马村居民们一脸从容。通过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有效消除水库安全隐患,让老百姓睡了安稳觉。

  繁昌县共有小型水库26座,这些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水库,由于大多防洪标准低、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变成了“悬在百姓头上一口口破损的水缸”,严重威胁着库区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繁昌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抓住国家大力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这一契机,积极争取项目。“十二五”以来,该县争取国家、省、市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对石垅冲、铁门、罗冲等小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至此,26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全部完成。

  “防汛保安澜,抗旱解水忧。”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全县2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保护了库区下游13.6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新增或恢复灌溉面积1万多亩,年新增灌溉效益近千万元。一座座“破水缸”变成了“聚宝盆”,工程隐患消除了,水库安全度提高了,“汛期有水不能蓄,汛后无水可储”的情况不复存在,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十二五”期间,除大力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繁昌县还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整修县城防洪工程、加快城镇排涝泵站扩建和农村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初步建立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长江堤防、漳河堤防、黄浒河堤防、峨溪河堤防、横山河堤防以及圩口排涝泵站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高。县城防洪标准基本达到30~50年一遇,万亩以上圩口基本达到10~15年一遇防洪标准。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和县级防汛物资储备调用管理制度。

  筑壁护堤细浪平,兴利避害润民生。如今,在繁昌县青山绿水间,人们可以看到笔直的大坝、平整宽阔的上坝公路、绿草如茵的圩堤护坡。放眼繁昌大地,治水工程遍布,库区面貌焕然一新。镶嵌在皖南丘陵之间的“明珠”正大放异彩,为保障繁昌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全饮水,良性运行

  12月的长江边,寒风凛冽。在繁昌县长江引水改扩建工程的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繁昌县现有的长江引水供水工程,是于1996年建成投产的日产5万吨的水厂,基本满足了其后十多年繁昌县的生活、生产用水要求。近年来,用水量大幅增加,日需水量超过6万吨,最高日供水超7万吨,供水缺口较大。以目前水厂的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全县20余万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需求,急需进行改造扩建。

  2013年底,备受繁昌县人民关注的长江引水改造扩建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该工程概算约3.96亿元,主要包括取水工程、水厂工程、管网建设工程和供电工程等五个方面的工程建设。目前,工程正在按计划推进,预计在明年1月完成主体工程并通水,届时将彻底解决繁昌县自来水供需矛盾,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供水保障。

  “十二五”期间,繁昌县在积极推进长江引水扩建工程的同时,还着力解决了3万余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繁昌县以前的农村供水以分散式供水为主,自来水普及率低,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为了实现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目标,该县优先解决饮用水质不达标等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对于离城镇较近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倡通过延伸长江引水供水工程已有的供水管网来解决。对于离城镇较远、人口稠密的地区,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于居民点分散、水源规模较小的地区,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另外,繁昌县还注重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努力推进规模水厂的建设,该县根据《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用水运行管理机构,设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专项经费,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该局主要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努力,在饮水困难解决之后,群众迫切要求的更高层次的饮水安全问题又摆在我们水利人面前,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不久的将来,我县将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水路通民心,一家一户延伸的管网,不仅连通了水路,更连通了政府和群众的心。繁昌县在打造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的同时,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安置房、廉租房的自来水安装,让全县人民都能喝上“放心水”。

  整治水系,美景再现

  “以前根本不能到塘边站,水又黑又臭,夏天蚊子成群往人身上扑。现在好了,不仅可以洗衣洗菜,还建成了景观塘,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饭后到塘边去散散步,真好。”繁昌县平铺镇新林村村民们说起村头的孬子塘,高兴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整治一新的孬子塘,沿岸绿树成荫,水质明显改善,环境整洁怡人,还设置了洗衣铺等便民设施,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

  孬子塘的变化,正是繁昌县近年来开展沟渠湖塘水系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结合全省“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繁昌县集中整治县域境内的主要河流和各镇塘坝,重点治脏、治乱,营造出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水系生态环境,众多昔日的臭水沟、烂泥塘都变成了今朝的景观带。

  该局主要负责人说:“通过沟渠湖塘水系环境治理,目前全县河道库沿线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水利安全得到保障,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

  繁昌县“河、湖、库、渠、塘”点多面广,由于长期缺乏管理,这些沟渠湖塘及周边环境普遍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在“三线三边”整治中,该县变害为利,强化水利安全,做足“水文章”,把全县沟渠湖塘沿线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绿化提升作为改善城乡公共环境的重要节点。

  许多沟渠河道阻水障碍物多,两岸堤防防洪标准低,堤身填筑质量差,建筑物老化损坏,两岸圩区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结合汛期清障,繁昌县将江河沿线的垃圾、杂草、拦网农物以及乱堆乱放等问题进行多次突击清理,对部分河段还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全县江河沿线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与此同时,对各镇的马路沿线的江、河、水库和村中塘及村边塘进行了改造,提高治理标准,建成了一批示范点。如荻港镇的凤凰矶外滩,原先到处是小码头,环境极其恶劣,现在已建成繁昌县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穿城而过的峨溪河,在水系整治前,河道狭窄、淤塞,形成了众多荒滩、土堆和杂草丛。通过河外截污、河内清淤、河堤加固、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让这条繁昌人民的母亲河,从昔日逢雨泛滥、污染严重的“垃圾河”,变为一个集防洪、景观和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开放性公园。 肖本祥 陈松平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