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生开新篇
2016-01-04 08:56:16
有一种品格叫果敢,面对艰难不退缩,敢立潮头唱大风;
有一种结果叫奇迹,转型路上“去产能”,全部淘汰“小水泥”。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果敢的禀性,勇敢而又智慧的繁昌人民方能创造出水泥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来之不易的业绩。
近年来,繁昌县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开拓的勇气,毅然决然打响水泥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全部淘汰境内落后的水泥产能,凤凰涅槃开辟新的天地,战略重组激活内生动力,受到国家工信部的充分肯定和省经信委的热情表彰。
时过境迁:“摇钱树”上结涩果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对于繁昌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依托石头资源发展水泥生产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曾几何时,全县点火、处处冒烟成为繁昌县经济发展的一道风景。该县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资源优势和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等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水泥企业最多时超过30家,精美的石头变身为神奇的“摇钱树”,在壮大了财政盘子、鼓起了民众腰包的同时,也赢得了“水泥生产大县”响亮的名号。
时序渐进,风雨兼程。伴随市场大潮的涨落起降,繁昌的水泥产业行情也时阴时晴变化不定:市场需求大了,产品价格上扬,企业生产红火;市场需求锐减,利益空间微弱,企业部分停产歇业。发展空间挤压严重的水泥企业撑到2009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分化:按照国家淘汰“五小企业”有关政策精神,繁昌县水泥行业推行优胜劣汰、上大压小政策,一部分企业被关停,全县61条普通立窑生产线被全部拆除,一部分企业实行技改升级,在全省率先实行建通窑技术改造,先后建成14条建通窑。
时过境迁,风光不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水泥企业效益低下,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单位GDP能耗高等问题日益突显,繁昌县技改升级后的水泥企业多半是风雨飘摇半死不活,过去的“摇钱树”上结出吃又不好吃丢又舍不得苦涩果实——生产吧,面对委靡的市场,经营不是薄利就是亏损,没办法长期坚守;停产吧,投资成本大都打了水漂,员工生活无着落。
繁昌县海繁水泥粉磨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玉霞的处境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她所经营的公司是一家改制企业,原是市属企业,规模较小,历史久长,设备陈旧,技改、环保资金缺口大,经营十分艰难。她曾多次向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申请帮助,说到动情之处,这位昔日女强人禁不住多次流下凄楚的泪水。
“悲摧”的万玉霞将何去何从?全县现有水泥企业之舟又将驶向何方?在转型发展的当口,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被摆上繁昌的议事日程。
壮士断腕:勇“去产能”辟新路
破解困局责无旁贷,绝地突围需要办法。在要不要实现水泥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上全县上下回答一致:要!可说到怎样破局时,大家最初都有点束手无策。是啊,怎么转型呢?学吧,远近无榜样。尽管上级出台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可多为顶层设计层面上的,操作性不强,放眼全国没有一家经验可借鉴。干吧,心里没底气。不只是没经验,顾虑也很多:一下子淘汰了那么多家企业,GDP要降,财政收入要减,工作却要多出一堆,地方政府可理解、支持和配合?拆除了企业不仅失去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成本大都也要打了水漂,企业主可能答应?还有失业的工人怎样安置、产能置换如何操作?这些都是问题。
知难而退不是繁昌人性格,是弄潮儿就要勇搏风浪一往无前。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多种场合明确指出:转型发展就是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的就是勇于担当敢啃骨头,淘汰落后产能我们义无反顾。全县上下积极响应,毅然踏上“去产能”实施水泥产业升级之路。
胆略要大,办法要实。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就如何“去产能”工作全县上下达成共识:先试先行,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就是要“探明路况”。县领导带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和企业,了解各阶层真实想法,宣传产业发展形势和实施产业升级意义,让大家知道淘汰落后产能必然要有阵痛,牺牲眼前利益为的是长远更好发展,慢慢地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工作信心。同时参透“本本条条”,努力吃透上级有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编制水泥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及工作方案,并筹措1.5亿元资金用于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摸着石头过河”更重要的是要“走稳步子”。要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按着方案步骤扎实推进每一个环节工作。
据该县经信委负责人介绍:繁昌县之所以能够完成水泥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要的是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够突出坚持“三个原则”,严格把好“五个关口”。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在工信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繁昌县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编制《芜湖市繁昌县水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按照“产能集中、淘汰落后、整合重组、提质增效”的思路,以高于国家标准的淘汰政策消化产能,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空间。始终坚持政府引导。该县专门成立了县推进水泥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组,县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分管负责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统筹规划编制,加强综合协调,完善配套措施,强化资金保障,科学有序推进规划实施。领导组还下设新建项目、产能核定、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4个工作组,分别由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要求,同时对宣传发动、项目报批、资金保障、资产处置等作出周密安排。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企业自愿申请参与实施水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自主实施停产关闭、完成设备设施拆除。在县领导组和各工作组的指导下,依法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债权债务资产处置等工作。
严把产能认定关。该县遴选并委托省水泥协会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了《繁昌县水泥产能核定办法》,对12家按要求自愿参与拆除的企业进行相关设备产能现场核定与复核,整个过程受各方监督并签字确认,并进行全面公示。严把产能交易关。县政府聘请专业机构,推算熟料产能单位价格,开展水泥产能指标公开交易,制定产能置换方案经省政府公告审批报工信部备案。严把资金补助关。在企业按时自愿提出申请、限期停产、完成设备拆除、通过全面验收的前提下,按阶段及时分批支付产能淘汰置换补助资金。严把项目报批关。芜湖南方水泥公司通过公开拍卖交易获得熟料产能指标后,县政府及时督促推动项目建设单位办好前期手续,召开9次专题会议,数十次赴工信部、省市经信委协调对接,确保项目报批工作及时推进。严把淘汰拆除关。县政府加大执法处置力度,专门成立拆除验收工作组,制定了企业关闭拆除验收标准。2014年,共有红花山水泥、海繁水泥、建新水泥等6家水泥企业自主拆除其所属的6台水泥粉磨设备,同年9月报经省市经信委验收通过。2015年,该县共有金刀水泥、永年实业、杨山水泥等9户水泥企业所属的14台JT窑及9台粉磨设备启动停产拆除工作,12月前设备拆除工作全面实施完毕,并通过省、市经信委现场验收。
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再腾飞
淘汰落后产能不只是为了突破困境,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破茧重生再度腾飞。繁昌县坚持边“破”边“立”,把处置落后产能与产业重组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处置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僵尸企业”,一方面是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腾笼换鸟培育发展后力。在凤凰涅槃过程中,该县初步实现了“四方受益”。
产业发展受益。通过全面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该县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已淘汰14台JT窑、15台粉磨设备和1条日产1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减少熟料产能274万吨、粉磨产能581.24万吨,节约用地1636亩,年节能51万吨标准煤,年节电27.1万度,分别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133.5万吨、4300吨、3800吨和1272吨。
退出企业受益。这些企业虽然还能合法经营“带病”生产一段时间,但由于工艺装备落后,早晚是要“挨上一刀”的。及早拆除企业,盘活的土地为其二次创业腾出了新的空间,产能补助为企业转产发展提供了资金。对此,红花山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乃平深有感触。他说:在获得资金补助后,他将实施“退二进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第三产业,将自己的经营主体马仁奇峰景区建成华东知名的旅游度假区,做大特色旅游品牌产业。永年集团董事长张永年从二产退出后快速进军三产,把他的水泥拆除补助资金和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带到妻子打理的甘氏香菜作坊上来,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投资主体受益。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建材集团芜湖南方水泥公司据此减量置换新建一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配套建设年产300万吨粉磨站,产能减量置换后,资金、资源、技术、人才更加集中,为企业新的腾飞增添了活力。
广大群众受益。退出企业原职工们都拿到了部分资金补助,不至于挨到企业政策解体那一天“裸体”退休。在各镇政府和县人社等部门帮助下,这些职工纷纷改行走上新的岗位,圆起新的创业就业梦想。城乡居民也感受到新的变化。淘汰关停了落后生产线,减少了污染源,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对此,荻港镇居民章渊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晒衣服都麻烦,早上晒出的是白褂子,晚上收回来的是灰褂子。现在晒衣再也不成为问题了。”繁昌县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中作出了有益探索,赢得了一片掌声。2015年9月23日—25日,国家工信部在繁昌县召开了全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经验交流会并进行了现场观摩。工信部相关领导认为:“繁昌县实施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成功案例”。2015年1月16日,繁昌县作为唯一的县在全省经信系统工作会议上就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近日,省经信委还专程发来感谢信,表彰繁昌县在“去产能”工作方面做出的成功探索和成绩。汤昌根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