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繁昌要闻 >正文

何必非亲便是仇

2015-06-01 08:34:22

  又有一位朋友离婚了。如今离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作为亲戚、朋友、同事,总难免要议论一番。“清官难断家务事”,造成离婚是谁的责任已不再重要,伤口再重也只能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慢慢填补。

  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社会新闻,说的是一位离婚后的母亲只是想见(这是法律所赋予她的权利)一下判给前夫的儿子,却遭到了前夫及其家人的非人折磨,被打得遍体鳞伤。读罢令人非常震惊,也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如今,我们身边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在议论谁受的伤更重时,却往往会忽略离婚者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在我们的周围,孩子归了父亲便几乎完全失去了母爱;如果归了母亲便几乎完全失去了父爱。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笔者有一位朋友从来惧内,对妻子的言行从不敢过问,直到一天妻子玩过了火后,才愤而离婚。孩子归了我这位朋友。朋友从此不允许孩子和妈妈有任何接触,并经常给孩子灌输“她(孩子的妈)不是个好东西”等类似的话。孩子的妈妈有时买食物和玩具偷偷地送给在学校的孩子。我的朋友一旦知道,便毫不留情地扔掉。不仅如此,孩子还会受到打骂和严厉警告。

  同样,若是孩子归了母亲,孩子的父亲也会被教育成母子俩的共同仇人。因离婚而反目成仇,从表面上来看,都是男女双方在争“一口气”,不让对方见到孩子,就是为了惩罚对方,从心理上让对方受到“失去”孩子的沉重打击。殊不知,夹在中间的孩子却是无辜的。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看得见的是生活、学习上的不便;看不见的也是最大的伤害,那就是心灵的创伤!当然,造成夫妻异心,肯定有人要负责任,但不必将对方内定为“罪魁祸首”,经常在孩子面前声讨对方的罪行。这样做,除了会增加孩子对父(或母)亲的仇恨以外,还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由此,笔者想提醒那些离婚的朋友,请少一些憎恨,多一份理解,不必非亲便是仇。如此,不仅对子女有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星子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