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新型工业化壮大现代产业大军
2013-06-17 08:52:11
王小莲是繁昌县孙村镇的一名被征地农民,按照就地转移失地农民的安置模式,她住进了孙村经济开发区附近的安置小区。现在她不仅住上面积上百平米的楼房,用上了引自长江的自来水,还在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制衣企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王小莲以前在浙江打工,年收入3万多块钱,除了日常开支,加上每年回家的路费,也剩不到多少。现在的她回到家门口上班,不仅免去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每天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在繁昌县还有许多像王小莲这样的工人,在离家不远处的工业园区上班,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原来外出打工不能照顾家庭的问题。
2006年,繁昌县获准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该县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按照“一区多园、错位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分块建设,滚动发展,努力发展壮大新型建材、轻纺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坚持园区建设与城市扩张相结合。以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多举措打造现代产业大军。繁昌经济开发区由综合工业园、孙村工业园、荻港工业园组成,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后孙村工业园又跻身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仅该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就达322家。繁昌县坚持以改善民生促和谐的理念,加快建设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就近就业问题。以孙村经济开发区为例,就实施了2375套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园区吸纳2万多人就业。
落户在毗邻繁昌县城的综合工业园,近年来围绕食品药品和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开展精细化招商,园区正向着专业化集群化发展转型。园区正在重点建设产业新城等配套服务项目,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金融、商业、娱乐等三产服务设施,加快蓝领公寓等建设力度,并在园区内开通循环公交线,以此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园区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的六成以上员工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都享受到政府给的安置房,这样为我们企业节约了住宿及其他的一些开支……”据了解,综合园的发展壮大,也造就了上万名现代产业大军。与此同时,繁昌县各级政府近年来也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定、吸引、激励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现代产业大军。目前,该县已有3539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并顺利通过考试,涵盖计算机、家政、服装等行业共计14个职业工种。繁昌县把技能人才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同技工教育、就业训练、民办职业培训协同发展。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快培养用工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现已形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竞争有序的“大培训”格局。2012年,该县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近5000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41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32人。全冰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