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繁昌要闻 >正文

科学发展谱华章

2011-09-05 10:39:50

  地区生产总值108.3亿元,增长22.5%;规模工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37.3%;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增长46.6%;财政收入达17.2亿元,增长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增长20.3%……

  GDP增幅全省位居第一!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全省名列榜首!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18.8件,在全省首屈一指……

  解读繁昌,从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开始,从这份经济发展成绩单开始。

  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繁昌走过了辉煌的“十一五”,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勇立潮头。

  立足新的起点,繁昌县坚持以全面转型、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昂首阔步迈入新征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市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突出项目建设,工业强县扩投资

  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海螺集团,在繁昌投资建设年产1500万吨水泥熟料基地。目前6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建成投产,2条日产1.2万吨生产线加紧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繁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品牌运动鞋制造商———台湾宝成集团,在繁昌开发区投资建厂,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二期工程如期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可实现1.2万人就业。

  全国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安徽双鹤药业,在繁昌建设玻瓶、塑瓶、软袋输液生产线15条,生产能力6亿瓶,产品畅销全国。

图为同福食品生产线。杨华 摄

  同福食品,落户繁昌仅仅两年,便取得全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碗粥第一品牌,创下国内食品工业的奇迹……

  翻开繁昌工业画卷,一个个亮点扑面而来:富鑫特钢、建华管桩、大红鹰服饰、溜溜果园食品,一个个大项目,就是一根根坚实的桩基。当成群的大桩深深扎进这片热土时,撑起的是繁昌科学发展的灿烂天空。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增后劲,是繁昌县新型工业化的“线路图”。去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同比增长46.6%;今年1—7月份,已完成73.9亿元,增长38.1%。

  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繁昌坚持三个主要抓手。一是推进项目扩投资。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完善了县领导联系、部门负责和定期调度制度,对重点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千方百计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投产。今年初,全县又确定了237个重点项目,目前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10亿元以上6个。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35亿元的兴兆光伏玻璃、20亿元的同福食品、15亿元的富鑫特钢二期、12亿元的东光汽配产业园、6亿元的好而优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招商选资扩投资。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招新引高、招强引链、招才引智。创新招商方式,在网络招商、驻点招商、县直部门负责人离岗招商的基础上,今年又组建7个招商组团,成立3个专业招商小分队,努力招大商、引巨资。严把土地、环保、节能和产业布局关,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项目质量、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间、亩均税收等挂钩。去年,实际利用内资145亿元、外资7707万美元。今年1—7月份,实际利用内资98亿元、外资5299万美元,总投资35亿元的兴兆光伏玻璃、20.3亿元的中江物流、10.5亿元的鼎盛光电、7亿元的宗申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三是服务企业扩投资。建立了县、镇和部门领导联系规模企业制度,定期开展“五送”活动,重点解决企业融资、用工、手续办理等问题。力争到2015年,全县将打造3个百亿元企业、4个50亿元企业、20个以上10亿元企业、100个亿元以上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增活力

  在加快推进繁昌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县人民也清醒地看到,繁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环境和资源压力沉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迫切现实。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繁昌往哪发展、怎么发展,成为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战略课题。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繁昌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壮士断腕的非凡魄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再创繁昌新明天。

  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繁昌县加强鼓励和引导,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资源性企业转产发展。同时还修订和完善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对企业实施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行奖励和扶持,引导企业向“朝阳产业”过渡,向“高、尖、新、轻”方向调整。一场覆盖城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冲锋号响亮吹起。

  近两年来,全县先后关闭了小水泥、小矿山、小烧结企业100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小水泥生产线将在繁昌销声匿迹。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逐渐成为繁昌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经济演绎了一场从“灰色”到“绿色”华丽转身。

  面对调整结构这个永恒主题,繁昌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上,改造提升新型建材、轻纺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三产上,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服务外包业。农业上,着力加快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力争到2015年,把材料、装备制造分别打造成500亿元、200亿元产业,打造轻纺服装、医药食品2个百亿元产业。二是推进自主创新。出台了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意见,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去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14.5%。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品5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另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初审。去年以来,申报专利2274件、授权1034件,均位居全省县级前列。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三是强化政策导向。坚持把金融、土地等资源,向重大项目、符合转型要求的项目倾斜,向优秀企业家集中。完善对镇考核办法,加大节能环保、投资强度、自主创新等指标考核权重。近年来,围绕新型建材、轻纺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等产业,先后建成了一批响当当的工业“小巨人”。现代农业凸现蓬勃生机,形成了繁阳经果、平铺养殖、新港水产等特色农业板块。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县发展的新亮点。建设山水新城,统筹城乡促和谐

  去年,投资4000万元的体育活动中心在城东新区拔地而起,这是一座集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能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及大型会展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中心,建成后成为市民新的休闲胜地。

  此后,污水处理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医院、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一系列社会事业项目“争相上马”,繁昌县城已拉开了框架,一座全新的山水城市逐步展露新颜。

  路宽了、水清了、房好了,人也精神了。立足建设芜湖市副中心目标定位的城市大建设,在一步步提高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繁昌这座拥挤的老城,向“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魅力新城大步迈进。

  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繁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直走在全市及至全省的前列。在城乡建设中,他们按照“全域繁昌”理念,坚持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个同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大建设。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市和宜居宜业的山水新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各类规划。坚持把拉开框架、完善功能与改善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市三个出口改造以及城市景观、城市防洪、公园绿地、水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三产服务等项目建设。去年以来,围绕市政建设、房建工程、水环境整治、拆迁拆违四个方面,新建、续建一批项目,迎春东路、安定路、峨溪公园、安定河公园、县体育场、全民健身广场等工程相继建成。加强市容整治,启动“数字化城管”,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理念,去年以来,计投入1400多万元,对背街背巷、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今年7月,繁昌县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省文明委推荐为全国文明县城复检县。

  城市与农村一张图,城市与农村同发展,繁昌新农村建设步伐也是越迈越快。他们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建设用地集约化、农民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建立了“三权分离、虚拟地块、两次流转、合理收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9万多亩、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个、绿色食品29个。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以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改造、湖塘清淤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超载超限专项治理。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规模适度、整洁有序、功能配套、富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

  “十二五”时期,繁昌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线,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努力实现“综合、人均省内争第一,中部进前列”目标,不断开创更加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本报记者汪春水)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