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森:无私丹青手 浇灌艺术花
2018-12-07 15:30:11
得知要了解他多年坚持公益培训的事迹,杜树森连忙摇头,缓慢而略带羞涩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切都很平常。”微笑在他苍白的脸上叠起一道道皱纹,刚从医院透析回来不久,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有些疲惫和虚弱,但下巴上泛白的胡髭仍显示着艺术家的脱俗气质。尽管每周都要去芜湖做几次血液透析,他却依然按时站在县文化馆的公益课堂上绘画、讲课,依然带着那些热爱绘画的成人学生,跋山涉水去野外写生。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无私付出?他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很平常啊。”
可是,多年坚持带病从事纯公益艺术教学,又怎能是“平常”二字可以概括?
扎根群众 播下艺术为民的种子
回忆与美术结缘的往事,1957年出生于繁昌县城的杜树森似乎瞬间回到了热火朝天的青春时代。为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作为文艺积极分子的他,时常下村到户刷标语、办板报、画宣传画,在他蘸着颜料热情创作的现场,常常聚拢了看热闹的村民,渐渐地,他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大画家和热心人。
1976年,杜树森与20多位知识青年下放到繁昌黄浒林场,劳作之余,总有当地的村民慕名找来,请他给家里的老人们画像。在那个缺乏照相机的年代,保留一张老人的画像是后辈永远的念想,也显得十分庄重。记得有一次,枫香墩附近的几个农民面色沉重地找到他,请他为刚刚去世的母亲画一幅像。给离世的人画像,对不满二十岁的杜树森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正在犹豫,那几个庄稼汉“扑通”一声,跪在了杜树森面前。他含着泪水扶起眼前这些朴实的村民,默默地来到了正经历丧亲之痛的这户人家,端端正正地坐在被家人扶起的老人遗体前,一笔一笔庄重地给老人画了一张慈祥的遗像。几个小时后,他收起画具,憨厚的村民恭恭敬敬地接过母亲的遗像,女主人则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碗底卧着三只鸡蛋,淳朴的村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急人所难的青年画家最隆重的谢意。
村民发自内心的感动和热忱,让杜树森倍感欣慰。原来,绘画也可以帮助人、安慰人,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杜树森怀揣着对艺术殿堂的神圣向往,以优异成绩考入巢湖艺术学院,并于1980年分配至宁国师范学校,三年后,调回老家繁昌县原环城中学,一直从事美术教学直到退休。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杜树森一直有两个课堂,一个是学校的小课堂,另一个是八小时之外的公益大课堂。在杜树森的印象中,“公益”和“文化志愿者”这些词似乎是近些年才有的说法,而在很早以前,他其实就已经是一名文化志愿者,一直在从事着公益的培训事业。
无论是在宁国还是繁昌,他身边总追随着一群来自各行各业、身份不同、年龄悬殊的美术爱好者,跟随杜老师免费学画成了他们丰富生活、实现艺术梦想的习惯和方式。多年后,杜树森已成为安徽省美术学科教学专家,已是作品多次被编入大型画册的知名画家,而最初追随他的一群美术爱好者,大多数也已经是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其中不乏艺术学院的院长和卓有建树的名画家、艺术家。他们不会忘记,他们艺术之路的领路人,是一位不求回报、无私付出的美术老师。
公益教学 培植一座艺术花园
2014年10月,敞开大门的县文化馆迎来了东方山河画院的入驻,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公益画室,画院的院长正是杜树森。此时恰逢文化馆开设公益艺术培训班,他立刻毛遂自荐,承担起了成人美术班的公益授课。从此以后,杜老师的课成了文化馆最受欢迎的公益课,一期只能容纳三十名学员的教室,往往坐满了四十人、五十人……他不忍心拒绝每一道渴盼的眼神和每一个被艺术点燃的心灵。
每周四的晚上,在路灯的映照下,文化馆三楼的美术培训室里,总是灯光通明,人影幢幢,一双又一双求知的眼睛围绕着杜老师,一双又一双握着画笔的手在画纸上勾勒出他们对美的向往,而站在讲台中间的杜树森,就这样从春到秋,一年复一年,像浇灌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把自己的艺术才学和艺术经验,毫无保留、无私无偿地教给了这些相识或陌生的人们。
几年过去,杜树森的公益美术班学员已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因对艺术的热爱和杜老师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而聚拢在一起,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还有企业工人、家庭主妇以及退休的老人,大多数都是从零基础学起,而现在,已经可以信手画出一幅幅像模像样的作品,赠送友人,或参加学员画展。他们知道,艺术的所得,来源于杜老师持之以恒的无私付出。
杜树森还将公益教学从室内拓展到野外。隔三差五,他会带领学员们背上画具去乡野写生,选择场景,联系车辆,来回奔走,手把手地指导,其中的辛苦一言难尽,甚至还悄悄地替学员付车费、抢着付餐费。为激励大家的创作热情,他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找组织找朋友,在文化馆宽敞明亮的书画展厅为学员们操办画展,这样的大中型画展目前已经举办了三次。看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翰墨生香的学员作品,听着参观者的夸赞,杜树森的心里别提有多欣慰,比自己的作品得到赞许还要高兴。
甘安慧是芜湖市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偶然的一次机缘,在县文化馆的展厅里观看了杜老师的师生画展,她激动地找到杜树森,说希望可以成为杜老师公益班的学员。从芜湖到繁昌来学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杜树森建议她先听一堂课再做决定。一堂课后,甘安慧下定了决心,路途再远,她也愿意。她说以前上过很多类似的艺术课,但没有哪位老师像杜老师这样专业、这样认真,这样具有温和的耐心。就这样,每周四晚和周末,甘安慧都从芜湖乘车来到繁昌县文化馆,跟随杜老师学习。她怕来得迟,有时特意赶得很早,但她发现,哪怕再早,杜老师总会比她更早地在出现在教室里,不论严寒酷暑,从来没有间断过。甘安慧在电话中说,她不仅学习了绘画,更在杜老师身上学会了做人。在医院她也带了很多实习生,杜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她,以致她对待实习生也充满了耐心细致的关怀。
在繁昌,到处都有杜树森公益美术班学员的身影。朋友圈里流传着他们的习作以及杜老师温厚的言行带给他们的温暖感受;在晴好的日子,孙村梅冲写生基地和书画活动中,有他们埋首画夹创作写生的场景。杜树森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座小城的文化氛围,丰富了一群人的艺术生活。
长期患病 他让生命照进公益阳光
学员周华称杜树森为“老爷子”,乍听让人惊讶,刚刚六十出头,无论如何也没有到“老爷子”这个份上,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全无迹象。杜树森为人沉稳,有长者风范,更重要的是,杜树森长期患病,健康一直不容乐观,致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高血压导致的亚健康状况,从中年起就一直跟随着杜树森。问他这样坚持一站几小时的认真教学,对身体有没有影响?他摇摇头,有些犹豫地说:“也没有什么影响,我毕竟没有在课堂上晕倒过,就是有时候很疲惫、很乏力。”学员们看着他苍白的脸,有些心疼,建议他多休息,不要太认真。可是一进入教学状态,他根本就顾不上这些,有时甚至刚输完液拔下针头,就匆匆忙忙地赶到教室。
2018年7月,一份体检报告摆在杜树森面前,医生告诉他,他的肌酐数值严重超标,必须进行血液透析。他明白,尿毒症这个病魔已经如影随形,向他虎视眈眈。他听从了医生的忠告,每周去芜湖透析两次。但随后不久,文化馆的秋季公益班又开始接受报名,此时的杜树森完全可以不再开班,在家安心治疗,但面对热情的电话咨询,以及不知情的群众殷切的期盼,杜树森什么也没有说,像往常一样,按时站在了新一期公益课的讲台上。
对杜树森来说,有人需要他,他的生命就活出了价值;学员们热爱艺术,他就遇到了知音。所以寒来暑往,哪怕只有一个学员来学画,他都会出现在教室里,不辜负每一份求知的热情。
几十年的公益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杜树森仿佛一个不求回报的辛勤园丁,培植了一座花园,芬芳了无数个心灵。总结这一切,他还是那一句:“一切都很平常、很平常。”
但这分明是如此的不平常!张诗群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