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2015-09-14 08:35:47
繁昌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保持自然风貌和乡村特色,将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13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基本完成,共惠及4195户、11951人。2015年2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主体工程招投标已经结束,目前施工队进场施工。
繁昌县将美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4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分别是繁阳镇官西中心村、孙村镇中分中心村、平铺镇新林中心村、新港镇大屋基中心村,共涉及1879户、5833人。2014年9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分别是繁阳镇庄屋中心村、荻港镇芦南中心村、孙村镇赤沙中心村、孙村镇大屋中心村、平铺镇九塘中心村、平铺镇新牌楼中心村、新港镇制马山中心村、峨山镇上徐中心村、峨山镇五房中心村,共涉及2316户、6118人。2015年2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分别是荻港镇桃园中心村、孙村镇梅冲中心村,共涉及522户、1529人。在推进中,繁昌县坚持突出乡村特色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既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又考虑自然风貌和乡村特色,传承乡土文化,让农村更美更新。如荻港镇芦南村突出渡江第一船的红色文化特色,平铺镇新牌村侧重于水乡特色,峨山镇上徐中心村侧重于山水相依特色,孙村镇中分村侧重于红色旅游。
突出群众主体抓建设。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长效管理等环节,全程透明,全程发动群众参与,全程依靠群众监督。
编写了《繁昌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指引》、《繁昌县美好乡村建设案例》,以“三评一化”为载体和抓手开展群众工作,以群众满意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出现“干部一身汗、群众不买账”的现象。
突出多元整合抓资金。在持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同时,通过群众筹资投劳、社会捐助、民间资本引入等多种方式,拓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做到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如2014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6018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5035万元,吸引社会资本9870万元。
突出资源禀赋抓产业。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魅力,将生态要素、生活要素形成生产要素,将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美好乡村建设具有坚实的产业支撑,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荻港镇芦南村利用本地油沙土资源,建设千亩大棚果蔬基地,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加工产业。平铺镇九塘村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群众就近转移就业。依托淮九路旅游发展规划,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打造“春谷人家”市场化运营品牌。突出长效机制抓管理。为了巩固建设成果,繁昌县建立美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出台《长效管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具体管理制度。制定《繁昌县美好乡村建设考核办法》,从群众工作满意度、项目实施评价、建设特色亮点和特别加分项四个方面全面评价美好乡村建设。各示范村完善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确保既能建得好,更能管得好、用得好。 刘先才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