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鲁殿元:“土专家”善心善举传佳话

2015-08-10 08:55:16

  在繁昌县峨山镇沈弄村有一位农民叫鲁殿元,21岁经营农资,39岁开荒种地,至今跟农业接触了近30年,通过不断学习,科学种植,规模成片,被乡邻称为“土专家”。“土专家”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也时刻把乡邻们的大小事情放在心上。他热心科普事业,带领乡邻们依靠科技从土地里“刨金子”,更热心公益,屡次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发展,关心帮扶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时代内涵,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开荒种地 带领群众致富

  上世纪90年代初,鲁殿元在沈弄村经营农资。他“既开方又卖药”,一边忙着销售,一边义务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指导,优质的农资、周到的服务,使村民得到了实惠,粮食产量较之前大幅增长。后来,村里掀起了外出务工的热潮,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承包地基本由留守老人管理,收成明显下降,荒地也越来越多。“土地是宝啊,哪能因为外出务工就偏废了农民的根本呢?”不忍心家乡的土地抛荒,2008年,鲁殿元流转了850亩荒地,立志让这片荒芜“流金淌银”。

  为了让更多的荒废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鲁殿元还广泛吸纳邻村的土地,目前经营面积达2400多亩,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因为产品绿色环保、营养可口,各大超市、果蔬加工厂纷纷看好,一到采摘季节,各种果蔬交售的车辆络绎不绝,收购场面热闹非凡。地里果然能“刨金子”,因此,鲁殿元被乡邻誉为“土专家”。

  致富不忘相邻。“自己种出了好果蔬不算,要乡邻们一起致富,大家一起过好日子。”鲁殿元经常说。就这样,他成了村里“种粮课堂”的培训师,把先进的种植技术、经验以及农业机械操作技巧全部传授给乡邻。他还义务为困难户提供蔬菜种苗、负责产品代销,带动他们进行农产品种植,并接纳了一批村民参与果蔬经营,村民们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他种植农产品致富的先进经验。

  鲁殿元的种植基地距离县二中不远,不少“陪读家长”放弃工作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们租住在附近,平时为孩子洗衣做饭之外,就“赋闲”在家,靠以往的积蓄生活。“陪读家长”这一隐形失业群体引起了鲁殿元的关注。“‘陪读家长’可以随时来基地从事果蔬采摘工作,这样既能让他们有事可做,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鲁殿元说,夏天,正是西红柿、茄子、黄瓜的成熟期,基地每天都有60多名“陪读家长”前来摘采。按照4角钱/斤的价格,人均日收入可超百元。

  扶贫救困 支持家乡发展

  69岁的程立勤患有弱视,随着年龄增长视力越来越模糊。因为眼睛的缘故,一直说不上对象,直到中年才娶了精神异常的妻子。仅靠低保维持生活,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家里过得很艰苦。了解到老人的窘况后,鲁殿元经常上门陪老人唠唠家常,买米送面,遇到年节还拿出钱接济老人。2010年,沈弄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程立勤家被划入拆迁范围,由于安置房尚未落实,鲁殿元便自掏腰包将闲置的农资销售点进行改造装修,免费提供给他们居住。一说到新房,老人逢人便夸:“多亏了好人鲁殿元啊!”

  2012年,老员工缪兴龙在操作除草机时发生意外,造成左胫骨骨折。鲁殿元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救治,垫付了所有医疗费用近5万元,还让他安心回家休养。期间,鲁殿元照付工资,包下全额医药费、营养费,还隔三差五地去他家慰问,前前后后花费了12万元。2014年元月,缪兴龙终于康复。已经61岁的他,没有一技之长,去哪儿糊口?为此,鲁殿元又将他重新请到基地工作,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农闲时候,如果基地没必要的事情做,鲁殿元就找“闲事”做。除了修缮农场的田边地角,相邻村社、村民的道路、地埂都顺便进行整理,不分你我。沈弄村有一条进村道路,坡陡弯急、路窄坑多,虽然不长,却使上百多户村民饱受“天梯”之苦。于是鲁殿元出资7万元,新修了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鲁殿元又开始关注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邀请戏班子到村搭台唱戏。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这让沈弄村的村民大饱眼福。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每逢开锣唱戏,周边村镇的村民都会聚集过来观看。鲁殿元表示:“只要乡亲们高兴,我的付出就值的”带动村民致富,热心公益,对于鲁殿元而言,就像是一种习惯,是他一直在做的事。“虽然我的付出微不足道,但我将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帮助村民、回报社会”。鲁殿元这样表示。沈芳群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