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萍:不是儿媳胜似儿媳
2015-04-27 08:35:17
今年63岁的黄宇萍是繁阳镇龙亭社区居民,40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顾丈夫的叔叔,谱写了一个“不是儿媳胜似儿媳”的感人故事,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善良贤惠、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黄宇萍与丈夫于1975年相识结婚,丈夫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赡养父母的责任,从嫁过来的第一天起,黄宇萍就将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婚后大约一年,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人,经公公婆婆介绍,原来是公公最小的弟弟,是一个先天性聋哑患者,不识字不会什么手艺也没有妻子儿女。热心、孝顺的黄宇萍并未因此对这位叔公轻视,反而因为他的残疾生出无限怜悯之情,对他更多了一份照顾。每次这位叔叔过来,黄宇萍总要多加一些菜,让他体会到亲人的关怀。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黄宇萍的孝心,让这位聋哑人对这个温暖的家流连不舍。一天,婆婆私下里满面为难地对黄宇萍说,叔叔觉得她做的菜太好吃了,想在这里住下来。面对婆婆的征求意见,黄宇萍表示叔叔无依无靠,早就应该搬过来一起住。就这样,这位聋哑人终于有了一个家。
四十年来风风雨雨,公公婆婆在黄宇萍与丈夫的悉心照顾下安然离世,黄宇萍与丈夫也有了爱的结晶——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在高中毕业后去了外地打工,小女儿学习成绩优异,被安徽大学录取。三个女儿在黄宇萍的影响下对残疾的叔爷也孝顺有加,只要给父母买东西就绝不会忘记叔爷,虽然是“三无”孤寡老人,却胜似儿孙满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原本快乐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2006年的一天,一阵紧急的电话铃声打入家中,学校通知小女儿江亮亮从楼梯上摔下来,伤情十分严重。医院告知,江亮亮以后基本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这对于黄宇萍夫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接受不了生活的巨大变故,江亮亮精神日益恍惚。经诊断,江亮亮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连串的打击让黄宇萍痛苦万分,然而她却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帮助女儿康复的重任。除了日常要不断进行的康复训练,每天还要安抚小女儿因吃众多控制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厌烦情绪,每个月定期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很多的精神病人一年吃药消费不过六七百元,而江亮亮一个月的治疗费用有700多元,而精神病诊疗费用用药比较特殊,医保报销比例很低,仅仅报销25%。黄宇萍和丈夫都已经退休,本人一个月800多元的工资,而丈夫买的是农保,每个月才300多元!除了江亮亮的治疗费用外,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尽管常常会捉襟见肘,但黄宇萍却坚持不动用叔叔的五保金。她觉得这是老人的养老钱,老人家攒点钱不容易。黄宇萍在闲时种菜,不时打些临工贴补家里,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是也很踏实。
自江亮亮遭遇不幸后,很多人都劝黄宇萍把叔叔送到养老院。村干部也觉得黄宇萍家里太困难,再养一个高龄残疾老人真的有些强人所难。村书记找到黄宇萍商量帮老人办去养老院的事宜,黄宇萍郑重地说:“让老人离开这个家,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你们问老叔吧,他愿意走,我不强留,他想留下,我家就算是再困难,也绝不会少他一口饭。”老人家在这个家早已习惯,已将黄宇萍当作自己的儿媳了,当然不肯走。黄宇萍遵守她的承诺:不管家里有多困难,他们吃什么,老人家就吃什么。而今,老人家已然87岁高龄,但在一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身体健健康康,每天晚上吃饭时还喜欢喝一小杯酒。
2013年,在龙亭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江亮亮申请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报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精神病药费补助等民政补助,总算是减轻了一些生活压力。现在江亮亮的精神也趋于稳定,平时还会帮母亲做做简单的家务,每天吃饭都是江亮亮帮叔爷添饭夹菜,因为人老了牙口不好,江亮亮都会注意多夹一些软烂的食物给他吃。
家里的生活虽然清苦,黄宇萍却感到非常知足,很多人对黄宇萍不计回报,照顾残疾叔叔不理解,觉得她很傻,毕竟不是父母不是公婆。黄宇萍却常常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做晚辈的照顾长辈是天经地义的。”
孝老爱亲,真诚待人。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老人,也正是她无怨无悔的奉献,让这位原本孤独、残疾的老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杨才星 严瑾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