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昌林:31年如一日志愿守护国保单位“人字洞”
2013-11-11 08:44:20
繁昌县孙村镇长垅村村民盛昌林,31年无怨无悔无偿守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昌县“人字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使得“国保”免遭人为破坏。他爱护国家文物的善举,在当地赢得良好口碑。
1982年,孙村镇瘌痢山下发现库班猪的化石,年代约为220-259万年前,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国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门随后派员赴繁昌了解情况,由于当时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人字洞”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条件尚不具备,国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门建议村民盛昌林依托自己的便利条件,尽力对“人字洞”进行保护。盛昌林可谓不辱使命。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自备手电筒上山义务巡逻。十多年来,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受了多少伤。为了让周边的农民都能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盛昌林充分利用闲暇时机,向周边村民进行宣传。由于当时本地百姓文化水平都不算很高,他就先将有关法律、法规条款自己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百姓讲解,让百姓明白保护国有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谁都不可以随意破坏、任意盗窃。
为了保护好文物,他还自费将散落到村民手中的化石收回,到1998年,共收集了5麻袋,近20个种类。这些化石,他全部无偿献给了来繁昌县考古发掘的国家科考队。
1998年5月上旬,江南连日降雨,山洪暴发。5月11日晚,人字洞堆积物出现大面积塌方,大量化石裸露出来。正在夜巡的盛昌林心急如焚。5月12日一大早,盛昌林就赶到厂办公室,接连向县公安部门、文物管理部门及省、国家有关部门打去电话,及时报告了这一危急情势。
接到盛昌林的报告,科考队于当天下午赶赴现场,会同县文物管理所及孙村镇有关负责人,对塌方现场进行保护和清理。5月13日至6月6日,清理、试掘工作进行了25天,共发现灵长类上颌骨4块、下颌骨5块、牙齿45颗;出土脊椎动物化石计有龟鳖类、鸟类、翼手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等近50种;同时采集到了几件疑为人工制品的石英片麻岩、硅质灰岩标本,后经权威旧石器考古学家考证,确定了其人工性质。
其后,“人字洞”经过多次正式发掘,已发现80多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人字洞”发掘期间,盛昌林跑上跑下,帮助料理科考队的日常生活,协调好科考队与当地企业和村民关系,俨然成了考古队的“编外队员”。盛昌林在瘌痢山上就这样又呆上了10多个年头。
在瘌痢山下的长垅村,很多村民通过经商、开矿、办厂,涌现了一批富翁,有的资产上亿。20多年前,盛昌林凭借自己祖上传下来的骨伤治疗医术和在企业上班挣来的钱,盖起了一幢两层楼房。这在当时,可谓繁昌县农村的第一楼。可现在的这幢楼房已明显落伍了。村里有人给盛昌林算了一笔帐:自迷上了这些“石头”,老盛20多年来至少损失上百万元的收入……
“几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破坏了就永远见不到了,只要能好好保护它们,我无所谓村里人怎么看我。”盛昌林老人湿润的眼眶中蕴含着坚定。
近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盛昌林又当起了“人字洞”遗址义务宣传员。为能胜任这个岗位,他自费购买或订阅了《化石》、《文物报》、《文物周刊》、《人与自然》等多种报刊和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文物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物保护水平。有一次,老伴从日常开销中省出了一点钱,拿出来让盛昌林到镇上给自己买件新衣,因为盛昌林的上衣已旧得不能再穿了。结果,盛昌林用这些钱到县城里买回了一堆全部涉及到文物方面的书。
从2006年到现在,盛昌林平均每年都要为10000多人次的来访者讲解“人字洞”发掘史、“人字洞”各类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情况及“人字洞”发掘的重要文物价值等。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平头百姓;是集体团队,还是个体散客;每一次的他都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讲解。此外,他还抽空到各中小学为学生们讲解“人字洞”的故事,近的骑自行车,远的挤公共汽车。每次的宣讲,他都认真准备,坚持选好题、选好开场白、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宣讲30多场次,教育对象3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下一代的文物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全冰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