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小矿工”的不屈人生

2013-05-13 09:10:58

  杜玲玲,女,今年19岁,荻港镇桃冲社区人。她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母亲带着姐姐从外省流浪来到繁昌,后嫁给了一贫如洗的智残男子,她和弟弟出生后,一家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因为妈妈没有户口,杜玲玲姐弟三人都是“黑人”。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杜玲玲从小就成了一名“矿工”,放学后背着竹篓捡山里的铁矿石卖钱补贴家用,她和姐弟们自强不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三人不仅没有失学,还个个成才,姐姐大学毕业当了老师,弟弟在省示范高中就读,她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不幸童年,她是一个乐观的“小矿工”

  杜玲玲的家原在桃冲一条山冲里,父亲与外界不太联系,以至很长时间外人都不知道他们一家人的存在。她家很穷,父亲不仅要养二个女儿还要养智力残疾的大伯,家里没有收入来源,智力有问题的父亲也难以找到谋生的工作,只能靠捡山上废弃矿山的铁矿石养家糊口。一家人住在土墙碎瓦、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房里,床是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衣服是从外面讨要来的,家里没有桌椅,没有衣柜,所有的衣物就放在一根绳子上面。

  杜玲玲的童年连一双鞋子都难以穿到,刚会走路时就常常赤着脚,跟在父母的后面和大人一起捡矿石。八岁时,眼看同龄的孩子都去学校读书,她哭着要上学,父母很为难,他们没钱交学费,小孩没有上户口,他们都不知如何办。居委会得知情况后给出具了《困难证明》和《无户籍证明》才圆了杜玲玲的求知梦。她家离学校比较远,杜玲玲常常早上饿着肚子去上学,她珍惜着难得的学习机会,她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她在学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她用自己的努力赢得自尊。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每天放学回家后,杜玲玲总是上山帮父母捡矿石,然后做家务,忙完所有事情后才趴在石凳子上做作业。杜玲玲还善于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10岁的杜玲玲在山上捡矿石,弟弟跟随在身后,在人迹罕至的山里,他一不小心陷到矿山塌陷形成的水坑里,面对突发的灾难,杜玲玲急忙从附近找来了一根竹子,她把竹子伸入水中,让弟弟抓牢,她连拖带拉将弟弟拖到岸上,随后她给弟弟压水,做人工呼吸,杜玲玲活学活用自然课上的知识救了弟弟。事后,村里的老人都感到后怕,说如果贸然下水救人,就是大人也会陷下去爬不上来,还是这小鬼机灵。

  不久,“小矿工”杜玲玲又遇上一次灾难。

  2006年的4月28日晚,她的父亲不堪家庭重负,对生活丧失信心,精神病发作,把捡到的废弃矿山遗弃的炸药绑在身上,决定让一家人不再受苦,一同离开人世。事情发生得十分突然,父亲没有多说就点燃了引信,一声巨响之后,父亲已当场死亡,母亲和姐姐倒在血泊中,离父亲稍远的杜玲玲和弟弟被震得趴在地上。这个可怜的女孩随后请求山下大人们帮助,把亲人送去了医院,第二天,12岁的杜玲玲带着10岁的弟弟向学校请假,将父亲送到殡仪馆后,来到医院照顾受伤的母亲和姐姐。母亲需要高位截肢,医院几次下催款单和病危通知单。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杜玲玲拉着弟弟请求当地企业救救她的亲人,当地矿山企业的老板们被这个坚强的小女孩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母亲和姐姐脱离了危险。在随后的日子里,杜玲玲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白天上学,晚上坐顺路货车去县城医院照顾母亲和姐姐。两个月后,她把两位亲人接回家,照顾重度残疾的母亲,她克服了大人都难以承受的生活压力,在灾难面前顽强地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家。

  感恩关爱,她带着弟弟自强自立

  随后的三年初中,杜玲玲既是个学生,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早上5点钟起床,帮助母亲做好饭、洗好衣,把弟弟送出门后才赶往15里外的荻港镇区上学,晚上一回来就忙着做家务,督促弟弟写字看书,忙好一切后她才有时间做功课。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即使是冬天,她也时常要忙到深夜十二点后才能休息。

  在初中期间,杜玲玲坚持全面发展,中考考出了让人羡慕的高分,她却不开心,上高中学费和住宿费太贵,为了把学习机会留给姐姐和弟弟,她准备去打工,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弟弟。就在这人生低谷时,杜玲玲所在的桃冲社区工作人员伸出援手,让她去上南陵博文中学,那里免收杜玲玲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高中三年,杜玲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常常“断炊停伙”,也从不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2012年杜玲玲高分进入了大学,在勤奋求学之余,她仍自立自强,在业余时间打工,在周末帮人推销商品,补贴弟弟上学费用。

  杜玲玲一路走来,从封闭的深山到繁华的都市,从命运的低谷到人生的春天。她的自尊自强赢得了很多人的关怀,这些年来,各界人士都伸手相助,帮她落了户口、列入“春蕾女童”、母亲纳入低保,桃冲社区还特地在街道上给她家租了房子,让她一家人告别危房。杜玲玲和家人十分感激大家的关爱,如今,她姐姐大学已毕业成了一名老师;弟弟是省示范高中繁昌一中实验班的尖子生。杜玲玲说她梦想能早一天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我们社会的美好。 本报记者刘先才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