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俞骏:孤儿有个“天使妈妈”

2012-08-22 10:05:22

  俞骏,51岁,孙村镇枫墩村人,13年前妹妹因病离世、妹夫失踪,她义无反顾地收留了姨侄女。在她的精心培养下,从小失去双亲的姨侄女又重新得到了母爱,如今16岁的姨侄女性情温和,乐观向上,不仅没有失学,还品学兼优,今年中考,她轻松地考入省示范高中繁昌一中。

  姨侄女朱鹏君在日记里写过一篇感人的文章,题目叫《“不幸的我”在关爱中成长》,她深情地回忆:在我刚出生后不久,爷爷就因病去世了;3、4岁时,奶奶因年老体衰而离开人世;然而在我6岁时,懵懂无知的我可能还不知道前两位亲人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又一次沉痛的噩耗打击了我,我的妈妈因患有严重白血病施救无效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那时候,我最亲的人就是爸爸了,原以为自己以后要和爸爸一起生活,可是他在异乡打工时失踪,至今杳无音信。

  我的童年不再那么欢声笑语、无忧无虑了。我孤苦无依地独坐在田埂上,眼角第一次滑下了一滴沉重的泪水,却因身体虚弱被风吹得差点摔倒,我吃力地直起身来:哎,接下来的我又该何去何从?

  我无奈地走回那破旧不堪的茅屋,眼里噙满泪水,而当我走进茅屋,却看见了眼里同是噙满泪水的姨妈,她抱过我,看着我瘦弱的身躯,眼里充满了不忍,这时,她毅然坚定地说了一句:“可怜的孩子,妈妈不在,以后就让我来抚养你吧!可怜的孩子……”

  因此命运对我来说也许是幸运的,上帝似乎也觉得不忍,派出了“天使妈妈”来救我,照顾我,抚养我,使我对生活又重拾信心与希望。

  俞骏当时已有一个儿子,她把朱鹏君领回家抚养,她对丈夫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娃我养了,我不能躲着自己的良心啊!”

  俞骏夫妇是普通农民,家里经济条件本不太好。俞骏为了照顾好朱鹏君,做起了钟点工,给一家机械厂食堂烧饭,每天几个小时忙完后,她就要匆匆赶回做农活,家里虽然没有农田,但有5亩多的山地,俞骏将山地变成了果园和茶园,采茶、制茶、卖茶,在茶叶地里套种玉米、花生、山芋,她用自己的辛苦汗水维持了整个家庭生活和日常开支。

  为了能让两个孩子吃饱穿暖,俞骏省吃俭用,最困难时,她连粮食都要省。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她常忍饥挨饿。平时夫妻俩都是一身旧衣裳,舍不得添置新衣,村里人都说她心地善良,平常都不见油荤,其余钱都用在两个孩子身上了。俞骏对小女儿和大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希望孩子们成人成才,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她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姨侄女朱鹏君非常懂事,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做事情非常有耐心,对人温和谦恭、有爱心,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等其他奖励。

  朱鹏君对姨娘俞骏无限感恩,“我妈当然对我好啊,有时候我看她太忙了想上去帮忙她都不让,说叫我好好看书考大学。上学学费是姨妈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每天姨妈都是前前后后忙碌着,为我日夜操劳着。白天,她总会在忙碌之余关心我,冬天生怕我冻着,夏天,又怕我太热;晚上,她又会偷偷把被我踢掉的被子重新盖好,看到我睡得很香,这才轻轻地离去,生怕把我吵醒。多年来都是这样。”

  8月14日中午,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俞骏留给朱鹏君的一张便条,十分温情:“小丫头,葡萄选好的吃,烧饭烧菜要小心一点,晚上也许回来吃,如果六点还没回来的话,那你就自己吃,水已烧好。大娘娘,8.14。”

  俞骏用母爱让一个孤儿享受着浓浓的关爱,她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抚育着另一颗天使的心。 本报记者刘先才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