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徐孝旺:搜救老区抗战资料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12-06-04 10:52:32

  今年69岁的徐孝旺一生教书育人,曾担任过村小学的校长。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告诉他,他的名字是田秉秀(谭震林夫人)取的,谭司令打退了日军入侵,保护家乡免遭劫难,母亲告诫他要永远记住恩人。徐孝旺开始整理抗日文化资料始于1964年,当年,在村里任职的他接到副总理谭震林的夫人田秉秀来信,收信人叫董思学,徐孝旺多方打听把信送到这位当年抗日时妇抗会成员手上,董思学感动得一脸泪水,她因地主家庭出身,多次政治运动都受牵连,亲人多避让不及,而当年的老领导却写信来问候,还希望她去北京一叙。这件事也感动了徐孝旺,他开始收集新四军三支队抗日的故事。即使之后发生的种种变故也未能让他改变初衷。他父亲1980年去世,他31年如一日地伺候年迈的母亲;妻子嫌生活艰难,1982年丢下4个未成年的孩子离他远去,他无怨无悔一手将儿女抚养成人。徐孝旺乐观豁达,现在他的工作特别忙,他是“繁昌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和谭震林旧居的管理人,这些建筑是他和村民们在2008年自发修建恢复的,作为这块“红色文化”唯一全职管理人,他每天早上八点钟准时坐在司令部旧址的接待室内,随时以实物讲述抗日将士住过的民居、用过的物品、战斗的每个细节以及村子里每个人与抗日的故事,4年来,他义务接待约4万游客,现场义务讲解抗战历史上千场次,将远去的战争鲜活地展现出来,让大家深受革命传统教育。

  民间记述,展现军队爱民鱼水情谊

  徐孝旺所在的孙村镇中分村曾是谭震林将军指挥“繁昌保卫战”的司令部驻地,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在铜繁抗日前线与日军先后进行了200余次的大小战斗,取得了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的胜利。特别是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士气,粉碎了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

  徐孝旺特别关注这段历史,这些战斗发生在他的家乡,新四军抗战的许多事迹都印在村里人的脑海里,但有关记载这段历史的书籍却显得“粗枝大叶”,不够鲜活。徐孝旺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认真查找各种资料,访问当年的战士,并将这些内容与村里老人切身经历验证,尘封的往事——清晰呈现。当地的艾家华老人亲眼经历了繁昌保卫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役——“血战塘口坝”,他动情地描绘了他和父亲在墙缝里看到的惨烈战斗,在战斗结束的当天听到一个参战的村民说日本六零炮差点打中谭司令的故事。当地徐肖人老人清晰地回忆起与谭震林爱人田秉秀一起从事民运工作的往事,记起田大姐和战士一样勇敢,“只要一出门做工作就会在腰间别两颗手榴弹”,随时准备战斗。当地人徐友德准确地记起谭司令夫妇爱心感化战俘的往事。当地人徐崇英记得小时自己是儿童团团长,常和谭司令在一起,他见证谭震林田秉秀爱情……

  当地亲历战争的人说,新四军三支队进驻中分村期间,中分村军民团结亲如一家人,军爱民,民拥军。老人说,1940年4月底,日军进村。谭司令展开阻击战前,驻中分村的部队机关单位保护全体群众分别转移到普化堂、仙化堂、老虎山等深山老林中去,留个空村子让敌人来钻,让一个百姓也没受伤。有一次,日军征集了大批民工,从荻港修路到矿山开矿。支队司令部布置了一个破袭行动方案,从八个乡动员4000名群众,在部队的掩护下进行大破坏。后来,谭司令再三考虑,破坏铁路,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报复、部队可以随时转移,群众要遭受损失、于是支队司令部改变了策略,组织几支小分队,不断袭击荻港一线的日军,引诱他们出来追击,然后围歼。

  新四军沉着杀敌,爱民如子的事迹有很多,中分村群众现在一谈起此事,就能说上一大堆:住在群众家的机关、单位及部队战士,只要一有闲空,总是帮着群众扫地、抹桌、挑水及从事各种劳动。农忙季节,尽管部队干部战士都很忙,也要抽出时间来替农民插秧、犁田、收割。每当调动时,必将单铺拆掉,门板、条凳归还,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民拥军也是发自内心,积极参加工人抗敌协会、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以及妇女、儿童抗敌协会等众多抗敌团体,战时从事战勤工作抬担架、送弹药、架小桥、送茶饭,冒着枪林弹雨把伤员和牺牲的战士抢背下山。平时会帮助部队洗衣、洗被,逢年过节都请住在家里的战士一道过节,但欢庆可以,若要吃饭他们都会婉言谢绝,说是不能违犯军队的纪律。可部队每逢有庆祝活动,则请小孩吃“锅巴糖”,让村民去吃饭。

  徐孝旺记录下来的这些村里人身边事让抗战的全民性得到验证,徐孝旺充满人性、充满真情的记述考证研究不仅得到北京等地新四军研究会的高度评价,更让本村的青少年一代感到自豪,深感报孝国家人人有责,认为新四军三支队的光荣也是中分村老百姓的光荣。

  还原细节,复活历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6年,徐孝旺老人得知有开发商要在一景区修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那里根本就不是原司令部旧址,他强烈反对将抗战历史歪曲化、商业化、娱乐化,他不断地向有关部门陈述,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他提议在中分村原址修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园,保护谭震林等14位将领曾经居住过的房舍。他主动出钱出力,游说本村群众尽份力量,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中分村村民自发筹集资金40余万元,几个月后,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和谭震林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兴建了“繁昌县新四军三支队纪念园”,将司令部、谭震林故居、三支队阵亡将士烈士墓修建一新,纪念园中的原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完全依据历史面貌,在原址重现了四厢八正、木楼花窗、内有天井的房屋结构。这里的樑柱、石硷都是徐孝旺从四周乡镇旧房子里移拆来的,他不仅从全国各地找来三支队在皖南活动的史料,还努力还原抗战将士的战斗和生活原貌,他踏访群山,亲手绘制了当年形势地图和战斗沙盘,搜集将士们用过的战斗装备以及生活用品,就连小小的马灯、油灯他也不错过,总是多方打听,千方百计摆进纪念园。为了纪念园更趋于原貌,徐孝旺将目光移向外围环境,中分村抗战时民居多为青砖小瓦为主,于是徐孝旺在村里挨家做工作,建议劝勉村内不再增添“碍眼”的现代民居,以保留当年的村容村貌。一个老人无私的奔波,毫不利己的追求,让村里人渐受感动,纷纷支持纪念园的发展。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抗战老区中分村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成了各地游客感受爱国传统的基地。

  徐孝旺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还挖掘当地家族祭祀传统,并将其列入家族文化、家国文化,使之成了家族人的共同信仰。徐姓是中分村的大家族,600多年来一直有祭祀祖先传统,解放后这些传统一度被淡化。徐孝旺沉下身子静下心,在故纸堆里,在老人的记忆里发掘祭祀文化,并将其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祭祀,让大家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身份来源,帮助大家融入族群,融入社会,安居乐业。自1990年开始,徐孝旺历经10年整理出了光绪后中断的族谱,整理家族习俗、墓葬、礼仪等文化,将已迁居到周边省份及四川、东北以至台湾的徐姓族人一一登记入册,徐孝旺将快要湮灭的传统祭祀仪式一一挖掘整理出来,徐氏祭祀文化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祀祖仪式现已成了中国祭祀文化活标本,激发了海内外中分徐姓人士同根认同感,他们每年在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合族举行的祀祖贺年、祀祖扫墓、祠祭,以及六十年一次的祀祖“会戏”等活动,祭祖中,大家一并祭祀在中分村抗日中牺牲的新四军三支队将士。 本报记者刘先才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