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俊宝:一个民工的庄园梦
2011-08-22 10:54:36
沐俊宝,1974年出生,繁昌县荻港镇庆大村农民。他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在积攒下多年薪水后,他与妻子不再留恋城市的繁华,怀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瞄准生态农业,毅然回到家乡创办葡萄园,进行立体化、生态化种养殖。他的庄园梦引领了更多的人走上了致富路。
与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一样,沐俊宝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0年,沐俊宝来到苏州一家服装厂打工。他从最初的服装裁剪学徒做起,最后成了服装厂里不可或缺的裁剪师傅。在异乡,沐俊宝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转眼女儿渐渐长大,孩子上学的难题困扰了沐俊宝,无奈之下,2008年,沐俊宝带着妻子女儿回到荻港老家。
回来做什么呢?继续打工?沐俊宝一度也很徘徊,不知自己出路在何方。
有一次,他走进姐夫家的葡萄园,在这里,他发现了新天地。姐夫种植葡萄十多年,效益比打工强多了。沐俊宝决定白手起家种葡萄。“庄园梦”开始在心中萌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地的零碎、资金的匮乏让沐俊宝如同背负几座大山。打工回来的沐俊宝身上只有几万块钱,葡萄种子的采购、种植、销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流转,个人承包经营撑起一片庄园存在很大困难。正焦虑之时,当地政府正在推行土地流转,这难得的机遇让沐俊宝为之一振。他当机立断,向政府申请流转土地的使用权,专业化种植葡萄。在政府的支持下,沐俊宝作为第一批扶持对象,获得了50亩连片土地使用权。为了抵抗市场风险,他与镇政府以股份制投资经营葡萄园。
“庄园梦”开始步入正轨。沐俊宝的葡萄庄园名字叫做“庆大南园”。他在一开始即注重提升葡萄品质,他通过网络适时引进最优种子。“以前打工时就经常去网吧,对电脑很熟悉,现在正好能用得上”,沐俊宝说。“我们根据市场喜好,不断调整葡萄品种,最初我们引进了10个品种,现在不断更新。目前种植的都是最受市场欢迎的。”沐俊宝告诉记者。
创业选择农业,意味着要向农民一样辛劳。沐俊宝和妻子把家安在葡萄地里,吃住全在葡萄园里。除草、除虫、施肥、滴灌,沐俊宝天天要守候在地里,人晒黑了一圈又一圈。
沐俊宝说,他种葡萄最看重的是无公害标准。他采用的肥料都是农家肥,生物用药治虫,采用生态灭菌技术,保证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为了克服雨淋造成葡萄严重的裂果现象,沐俊宝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虽然投入大,但可以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的葡萄颗粒大,美观,品质好。他说:“现在已有10亩大棚,下半年准备再加30亩。”
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种植葡萄时间不长,但他的经验和技术却是与最先进看齐的。他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共享网站获得,另一方面他与合肥农牧院的专家们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专家指导、培育葡萄种植技术。目前,沐俊宝的葡萄得到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认证。
如何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销售难”难题?沐俊宝说他已投入上万元,在芜湖和铜陵附近地区尝试葡萄试买试吃、试卖销售策略,以此彰显品牌的魅力。沐俊宝在销售上,知己知彼,他说浙江等地的葡萄在外观上比他的葡萄美观,但他的产地离芜湖铜陵等城市近,新鲜度和质量更有保证。如今,南园的葡萄销往芜湖、铜陵各中小型超市,甚至吸引了来自马鞍山等周边地区的客户亲自过来采购葡萄。
现在沐俊宝的“葡萄庄园”从最初的50亩的土地扩展到现在116亩。
致富后的沐俊宝不忘将自己的经验推广给整个村子,以帮助其他村民致富。村子原来的葡萄种植合作社在沐俊宝的带领下逐步完善。“通过建立合作社模式,网络技术共享,现在,周边有几十户农民投入葡萄种植,庆大村的葡萄地已经有1500多亩。”沐俊宝说。
葡萄园已初具规模,沐俊宝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观光农业———“农家乐”,他准备着手打造旅游项目。“我还有尚未开发的鱼塘等资源,可以通过再承包,建立餐饮服务,垂钓娱乐。”
沐俊宝的庄园梦渐入佳境…… (刘先才 方雨婷)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