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戴安平:奋飞的“领头雁”

2011-07-04 09:50:44

   有人说“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因为,村干部权力小、责任大,收入低、事情多。然而他怀揣发展家乡,致富乡邻的质朴理想,义无反顾地“弃商从政”。凭借一颗真情为民的忠厚、宽容之心,带领全村人民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修路引水完善设施,发展产业富裕村民,全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0年中,村内建成数十家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倍多。他就是戴店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全村4400多名群众的主心骨戴安平。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戴安平是一家集体企业的副经理。2001年8月,镇党委研究决定调他到戴店村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戴店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负债30多万元。村干部的工资都难以兑现,村两委班子也是人心不稳,各项工作排在全镇的后列。上任伊始,戴安平第一件事抓的就是班子建设。他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内生活会等有效载体,组织村干部学党章、学理论、学政策,提高干部素质,引导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 戴安平深知村里集体经济太薄弱了,是无法造福群众的。于是,他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制定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戴店村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自清朝康熙年间以来,一直是有名的“石材之乡”,石雕是本地的传统工艺。但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和经营,未形成规模,产品的档次比较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已越来越多地显现出“疲软”之态。针对这种状况,有着多年从事石材经营经验的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建立一个专业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程度和技术含量高的石雕石材市场,才能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真正成为村里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打造“一村一品”,做好、做大、做活和提升传统产业,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后,他起草了一份要求建立石雕石材市场的“万言书”,获得了县、镇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为了尽快建好市场,他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如今,繁阳镇石雕石材工业园终于成功地建成,入园企业60余户,规模民营企业11家,全村从事石雕石材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队伍400余人。该村的石雕工艺品先后参展市博会、旅博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东南亚许多国家,“戴店石雕石材”品牌已远近闻名,产品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戴店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在全力打造“石雕”这一特色经济的同时,根据戴店村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戴安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审时度势,树立了“企业发展我发展”的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高效、优质的服务支持落户于本地的企业发展,使之能更好地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促进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带动全村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2003年,繁昌县综合工业园落户戴店村后,他为此日夜辛劳、奔波,白天顶着高温配合土地部门丈量土地,协调多方关系。夜里,走村串户,做个别农户的工作,调解因土地征用产生的纠纷,有时带病坚持工作,经常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

  目前,已有安徽双鹤药业、芜湖市瑞文吉服饰等30多家企业入园。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在夯实集体经济后,戴安平提出要科学合理地用好每一分钱,要将集体的资金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上面,从而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90余万元,开挖、清淤、修筑、加固、除险大小水利10余处;修建机耕路2条、“村村通”水泥路3.4公里;新农村农网改造200余户,新增变压器7台,自来水安装全村达90%以上,改厕累计50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每年参合率都达100%。

  10年来,戴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00元上升到7360元,村集体资金由过去的负债30余万元到银行存款100多万元。村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戴店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优秀村班子、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先后荣获省、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汪春水)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