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肖吕阳:“八小时外”闯出大事业

2011-04-25 09:35:46

  出身贫寒,初中毕业即走上打工之路,有幸通过考试,成了一效益不错的企业员工,每天按时上下班。这种让很多人很满足的生活没有让他沉迷,工作之余“闲得慌”让他开始在八小时外兼职,这种经历激发了他的企业家梦想,于是辞去让人羡慕的工作,白手起家开始创业。他克服了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的创业拦路虎,成功跻身安徽水泥制品工业排头兵行列。他就是肖吕阳,繁昌天宇公司董事长。他的成功经历会让我们感觉创业的路原来竟有千万条。

  肖吕阳,1972年出生于繁阳镇农民家庭,初中毕业那年因“书没念好”,家里又没钱让他复读,只好回家务农,田地少农活不多,这让肖吕阳闲不住,不久便跑到一个亲戚开办的食品厂打工,生产糕点。但作坊式的小企业只能季节性生产,这让肖吕阳感觉有力无处使。1991年,他跑到江浙打工,给那儿食品公司做糕点,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展现才能。“我在那里是大师傅,一般的工人工资每月只有100块,而我的工资是300块。”肖吕阳在接受采访时清楚地记得当年打工时的优厚待遇。

  薪水再多,自己也是临时工。肖吕阳在1992年做出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行动,辞职回乡创业。说做即做,肖吕阳当年在繁昌县城开办了一个糕点房,但因市场狭小、竞争激烈,他的小厂陷入停顿状态。自己到底该做哪行,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正当肖吕阳创业低潮苦闷时,适逢繁昌环城水泥厂招工,很多人都奔着企业高工资而来。肖吕阳过关斩将,成了正式员工。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他刻苦钻研机械维修技术,很快掌握机械维修本领,成为机修骨干。但高工资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让肖吕阳很失望,他难以忍受生活如此平淡。工作不久,他在八小时外开始继续他的创业梦,盘活他的糕点房。

  1996年,当环城水泥厂即将倒闭、工友即将失业时,肖吕阳华丽转身,他主动与企业办理了下岗手续,一心扑向自己的“副业”。针对当地市场需求,大胆涉足多种经营,先后开办了纸箱包装、办公设备和涵管企业。

  但当时涵管市场很清淡。“我们市政发展空间大,只要能维持正常运转就一定要坚守下去。”肖吕阳说当时他就是如此坚守的。设备是他利用在水泥厂学的机修技术,自己制作一些小口径涵管成型机械。2002年后,一切如他所料,繁昌及周边市县对市政建设开始提速。经历市场考验后,他将见效快但业务量小的纸箱包装、办公设备企业迅速淘汰,一心做涵管企业。他决策的考量是:企业多了,不能同时都办好。

  2005年适逢皖江大开发、大建设,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建筑业对水泥预制涵管需求巨大。肖吕阳决定扩大投资在峨山征地上规模。目前2个生产基地占地50000平方米,共有员工120余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20余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企业已发展成为省内水泥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同时被推选为安徽省水泥制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目前,肖吕阳正在兴建安徽省内唯一的特大口径涵管生产基地,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四十,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利税400万元。

  肖吕阳通过多年的创业,积累了一些资金,富裕了不忘回报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先后吸纳农民工和下岗职工80余人。

  肖吕阳说自己创业的感受是,创业不能怕苦、不能畏难,瞅准目标后要敢为人先。对创业者来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敢于创新,抓住发展机遇,从各自熟悉的行业中也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刘先才)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