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府德:他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2011-01-04 10:58:36
“胡府德同学:正当你的母校最需要支持与帮助的时候,你慷慨捐赠1万元,全校师生万分感激……”
2008年10月,繁昌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收到了该公司职工胡府德母校寄来的感谢信。王书记捧着感谢信,站着愣了很久。他想象不出,就是这个慷慨解囊的年轻人,在昆明机场登机安检时,听说鸡蛋不能带上飞机,因舍不得扔掉妈妈煮的鸡蛋,硬是在候机厅里连续吞进了9个,导致消化不良好几天。
这个小伙子工作三年来,工作服,是他最高档的衣服;宿舍,就是他唯一的娱乐场所;一道参加工作的许多同事讨论买房,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社会和家乡……
这个青年员工已经捐款累计2万多元。这2万多元,对很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他,却是所有的积蓄……
胡府德因乐于助人事迹感人被评为“江城百名好市民”,受到大家称赞。贫困山区的好学生
胡府德的家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县级市)的大山深处,他所在的杨柳乡可渡村以贫困而闻名,是云南省级特困乡,交通不便,生活艰难,水源奇缺,一个自然村只有一口流量很小的水井。
艰难和困苦磨砺了胡府德的意志,促使他更加发奋学习。2001年,他考入南京工程学院,接到入学通知书,胡府德的父母既高兴又忧愁,原因是每年1万元的费用,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无异于天文数字!正在为难之际,同样是贫困的亲友们,一个个送来了他们也需要用钱的贷款证……高中3年、大学4年,胡府德家中因他读书欠下了5万多元的债务,他完全是靠举债读完大学的。
知恩图报的好员工
大学快毕业了,芜湖供电公司所属的三县供电公司来到南京工程学院招聘学生,在招聘现场,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繁昌供电公司领导面前:“你们能收下我吗?我会好好干的。”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引起了这位领导的格外关注。这位领导照例看了看他的学习档案,接着很仔细地倾听这位贫困山区大学生的介绍。没等胡府德介绍完,这位领导出乎意料地说:“小伙子,你被我们录取了。”
工作以后的胡府德,脑海里经常出现“感恩”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对他来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2001年,我以401分的成绩考进南京工程学院,而内地的学生都是500分以上,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学生的特殊照顾。”
“在大学里,我穿过同学们送的衣服,用过同学们为我捐的款,我一直心存感激。”
“如果不是繁昌供电公司接纳我,我还在为起码的生存条件而奋斗,我感恩我的企业。”
……
胡府德经常像过电影一样回顾帮助过自己的人。
2005年8月5日,胡府德领到了1个半月的工资1750元。从这一天起,每月的工资奖金他只留下500元作生活费,其余全部寄给父母还债,一直到2007年底。
2006年,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开展的“主人翁”主题教育活动中,小胡读到了《安徽电力报》的一篇评论员文章———《学会感恩》。文中那一段段精彩的观点激起了他深深的共鸣。我要感恩父母、感恩企业,回报社会,胡府德要开始他的助人为乐行动了。
2007年8月16日,胡府德在江苏卫视看到一对白血病恋人的感人事迹,而这时他已基本还清家庭债务,有力量帮助别人了。第二天,他去银行,按江苏卫视上打出的地址,给那对恋人寄去1200元善款。
“5.12”大地震后,伴随着全国人民的捐赠浪潮,他陆续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5家机构寄出8笔慈善捐款近万元,还将身上珍藏几年的6张一美元,全都兑换成人民币捐赠给灾区……
2007年8月下旬,胡府德得知家乡在改建小学,资金仍有缺口的消息,他睡不着了。新学期即将开学,仅有1万余元积蓄的胡府德,心又动了。为了赶在开学前赶回家乡,8月29日,小胡破天荒地坐了飞机回家,到家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见到校长,郑重地交给他一个装着1万元现金的信封:“校长,请您收下我的一点心意,我想捐助给我们小学,改善学校的条件和贫困学生的待遇……”。
青工心中的好“老大”
连续4年,繁昌供电公司几十名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老生还是新生,无论岁数比他大的还是小的,大家都习惯称胡府德为“老大”。
“老大”,这是青工们对小胡爱岗敬业榜样作用的佩服。
胡府德是繁昌供电公司调度所自动化岗位一名技工,从事远动专业工作。他以所为家,工作勤恳,爱岗敬业。7月酷暑,烈日炎炎,在该公司某技改工地现场,小胡带着几名外聘小工施放电缆,与小工一道砸水泥槽沟,一干就是一整天,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仅工作时间比小工长,而且工作强度硬是把外聘的小工惊呆了,小工们向工地负责人诉苦:“以后有小胡在,你们施工就不用请我们了!”
同龄青工中,人人喊小胡“老大”,还有一种对他倾注信任和依赖的感情。因繁昌供电公司青工宿舍在繁昌郊区,哪位员工想找伴陪同上街,他总是第一人选,而且有求必应。“找老大帮忙”是同龄青工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
胡府德的同事、同学、领导无一不被他的经历所打动,不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文明办)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